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一般的分析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理论框架。使用综合了家庭的当期消费、消费习惯、财富积累、偏好改变多种作用影响的效用函数,在家庭劳动收入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导出了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闭式解,给出了家庭消费函数和欧拉方程的解析式。使用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导出的欧拉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除了收入和家庭财富以外,消费习惯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确实也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雷钦礼 《经济学》2009,(2):1029-1046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一般的分析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理论框架。使用综合了家庭的当期消费、消费习惯、财富积累、偏好改变多种作用影响的效用函数,在家庭劳动收入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导出了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闭式解,给出了家庭消费函数和欧拉方程的解析式。使用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导出的欧拉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除了收入和家庭财富以外,消费习惯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确实也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  石昶 《技术经济》2007,26(9):84-87
在借鉴西方跨期最优消费选择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所提出的"棘轮效应"的基础上,估计中国的消费函数,鉴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模型单独进行检验,考察两者在影响消费的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找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不同特点,提出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收入敏感性、跨期消费选择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是现代消费理论研究的三大基石,其所做的假设在中国也有一定的表现。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消费假设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状态空间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特征进行了概念化探讨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收入敏感性,且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从跨期消费上看,面对实际利率上涨农村居民倾向增加当前的消费而非储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的增强导致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大,但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治理政策仍需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同步推进,并实现政策的长期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跨期替代资产选择理论,建立了一个较符合我国实际的模型,并结合相关经济数据,将其用以分析我国消费增长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提高跨期替代弹性是解决我国消费不足问题的关键;(2)通过减少个体风险偏好或提高其对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来增加消费的方法在理论上并不可行;(3)通过减少贫富差距来减少社会地位因素的受重视程度,可能对刺激消费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财经科学》2010,(3):45-52
消费可以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个类别,耐用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是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特征。通过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分析后发现: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跨期替代弹性大约是0.75。另外,期内替代弹性和跨期替代弹性呈现同向变动的特点,而非耐用品消费支出的系数、主观折旧率和跨期替代弹性表现出反向变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中国1999—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影响因素。估计结果表明: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医疗消费价格指数均与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正相关。而GDP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分析——侧重于地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月英 《经济问题》2007,(10):70-73
近年来消费低迷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我国国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各消费品间的依存关系的把握,成为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的当务之急.在对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地域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IDS)对我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系统进行了估计分析,得出了较可靠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并加以参数改造,对中国农村居民保守消费观中所包含的时间偏好的非线性偏差特征进行了技术表达和逻辑演绎。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由于“崇俭黜奢”理念的作用会表现出对奢侈品消费的负罪感,形成对消费的过度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和前低後高的时间偏好贴现率结构,从而造成跨期消费中持续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消费不足,以此可从“内因”的角度解释中国农村高储蓄、低消费之谜。本文模型派生出来的消费锁定技术能有效地抑制农村居民的遇度自我控制偏差,进而将其消费锁定在社会最优水平,与政府干预的阶段性和操作性要求相吻合,因此可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拖延问题,实现扩大内需政策创新的一个理想选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递归效用函数形式,使用可分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与跨期替代弹性、主观贴现率三个因素刻画了消费者的偏好结构,而且在消费流的生成过程被假设为AR(1)基础上,运用年度实际人均消费数据,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消除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本文的研究表明:当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和跨期替代弹性参数取合意数值时,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比较接近于经济增长的福利收益。  相似文献   

11.
高帆 《经济学家》2015,(2):53-62
基于1992—2012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参数反应模型和滚动回归模型研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超敏感系数分别为0.6510和0.6659,利用LC/PIH分析框架不能精确阐释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城镇的利率跨期弹性很不显著,而农村的利率跨期弹性利率显著为负;城乡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分别为11.890和10.025,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先降后升,而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先升后降,这导源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出现了趋势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面板协整的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跨期替代模型,并利用1990—2005年27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现较弱的互补关系。因此,需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支出的消费效应。  相似文献   

13.
根据居民消费理论,一般而言财富增加会促进消费,国外大量经验研究已证实了房价对消费存在正向的作用。但对于中国而言,房价上涨(财富增加)似乎并没有带动消费的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房价上涨不仅有财富效应,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替代效应(或称为挤出效应),这是因为短期内房价上涨使得人们购房支出增加而挤出日常消费。另一方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消费者心理分析也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利用1999-2010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后发现,在我国,房价上涨会对消费的变动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对此,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替代效应造成的,同时中国以家庭为观念的社会结构也使得人们宁愿挤出日常消费也要承受"房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经济理论及分析对消费的研究中,消费行为的研究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本文基于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数据,采用ELES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本文还对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剑 《财经研究》2015,(8):90-104
文章在最优跨期消费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居民的借贷约束和预防性动机,推导出检验房价波动对消费的直接财富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根据不同渠道作用机理的差异,利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房价上升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微弱的财富效应,从影响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预防性储蓄渠道,其次是流动性约束渠道实现的,而直接财富效应并不明显.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额耐用消费品支出以及支配自由度较大、往往具有享受特征的消费支出的促进上.这一时期房价上升带来的财富增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对不确定性的谨慎程度,缓解了居民在面对大额刚性支出时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从而降低了消费对当期收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邢大伟 《经济论坛》2010,(6):153-155
居民资产选择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财富迅速积累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扬州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资产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探讨了资产、收入和消费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储蓄高企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居民资产选择、降低储蓄比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大勇 《经济师》2012,(9):34-35,37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持续性作用。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1992年—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首先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面板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进而进行了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发现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有着明显差异,平均消费倾向有着显著特征;最后提出应在中部地区实施差别化消费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关于消费函数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整理了1985-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在误差修正模型(ECM)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并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柳思维  杜蓉  周洪洋 《经济地理》2019,39(12):168-177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域的年度数据,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显著带动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且二者对相邻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引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对传统的LA/AIDS模型进行了拓展,以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此拓展模型进行数理推导,解决估计中关键变量数据难以获得的难题。文章随后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混合回归模型和SUR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别对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进一步通过弹性分析,揭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找出了未来应加强控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以有效降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地区,并据此为政府扩大消费需求和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