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东方 《新远见》2009,(10):54-61
2009年8月2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外交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以中国外交六十年为核心议题,从中国外交历史进程、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国外交评估、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前瞻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年来中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世纪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角色和战略必须要有一定的调整和转变,我们必须把视线更多地投向第三世界,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外交大丰收对中国企业界意味着什么?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2006年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所谓“大丰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面丰收;二是收获的成果有分量。中国外交有四大块: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2006年这四大块里均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从下列标志性事件中看到:2006  相似文献   

4.
《山东企业管理》2012,(9):91-91
政治01《论中国》作者:[美]基辛格译者: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本书是开启中美建交大门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某种。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其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邵峰 《新远见》2009,(10):34-45
2009年是新中国六十年华诞,值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回顾和反思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所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其中的巨大变化,无疑对中国外交的认识和未来更大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回顾历史是一种非常清晰有效的方法。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保持了基本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三个基本原则没有变:第一,独立自主原则作为中国外交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没有变,但邓小平和以后的领导人对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解更加科学全面。第二,中国提出并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了从适用于发展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到适用于发展与所有国家关系的历史转变,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外交思想的宝贵财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永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此不做详细的阐述,而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中国外交战略发生的重大变化方面。从国际战略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笔者将从六个方面探讨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和变化,以期勾勒出一个中国外交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一是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思想,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更加明确地定为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为新时期外交指明了方向;二是给独立自主原则赋予了新的内容,形成了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独特的外交风格;三是明确提出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保证——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是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抱歉!我来晚了,因为之前我和比在座所有人年岁都高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谈的时间比较长。我告诉他我们只能谈到这里了,因为外面有上百人在等,我们少数服从多数。"3月25日下午16∶15,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前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的基辛格之后,来到东大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在2020年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战役中,广大物业人义无反顾,夜以继日地默默工作,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物业人的责任与担当!物业人的口号:疫情一日不去,我们一日不退!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外交学概念,是对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要将其成功地运用于中国外交实践,就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公共外交经验.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要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并成功地指导实践,还必须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文化内涵。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也指明了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的出台意在加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系和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中国领导人的外交之行显示出中国维护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方针。中国尤其注重加强与中亚及东南亚边界各国的合作并出台了"新丝绸之路"这项外交策略。这项政策的背后暗含着中国国内的战略要求:维护边境地区及中国西部的稳定,确保出口市场和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发展内陆运输通道从而充当不稳定的海上运输通道的替代选择以及缩小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新丝绸之路的复兴日前,复兴"丝绸之路"政策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军事外交和新安全观的重要性,从而结合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实际中国军事外交和新安全观的相关工作,以此为现阶段中国新型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王红续 《新远见》2009,(10):21-33
外交理念反映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处理本国与世界关系的长远指导思想。外交理念首先反映一个国家在利益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其次反映其对本国与世界关系,与其他国家在权力、地位等关系的认识与定位,规定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以及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深刻体现该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外交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而它们的变革和转型也是相当困难和长期的过程。在外交谋划和实践中,理念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指导着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外交体制,指明了外交实践的基本行为模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代新中国领导人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吸取了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精华,结合他们所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对西方外交思想和制度的利用,提出了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一系列外交原则、战略和政策,导演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大剧。  相似文献   

13.
舞台中心     
2009年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用一个字形容2009年的中国外交,我选择“新”。为什么选择“新”?因为2009年中国外交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孙志强  宋达 《新远见》2011,(1):41-44
2010年11月14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的“当代中国外交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会。与会专京以中国外交六十年为核心议题.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中国外交布局的历史演进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变化,在促进发展过程中,中国外交中经济因素日益增大、中国对外政策相应调整,经济外交己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贸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其滞后效应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危害性不可低估。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外经贸体制、管理和外交战略导向上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的思考和分析,以尽量减少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陈庆鸿 《新远见》2009,(7):51-59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外交基本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纵观60年中国外交史,多边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书斋     
《外交与国际关系》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时局中,发出中国响亮的声音。本书收录了外交家吴建民近年来的重要文章与演讲,展示了他任外交学院院长三年来关于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也记载了一个驻外大使多年亲历的外交事务,旨在向读者传达中国“和谐外交”的理念。其中多篇文章如“中国梦与和谐世界”、“外交资源的价值与利用”、“中国正在和全世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等曾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8.
郑红 《新远见》2012,(5):43-50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间外交日益活跃和成熟,并已逐渐成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中国妇女民间外交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妇联已同世界上16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个妇女儿童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红续 《新远见》2011,(7):17-3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从“外交学中国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历史使命、现实机遇、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其创建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民间外交也已经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民间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