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式快餐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健 《当代经济》2008,(5):72-73
快餐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快餐,中式快餐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面临着困境。本文就中式快餐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中式快餐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餐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中式快餐企业必须正视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以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分析西式快餐企业的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式快餐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四条主要策略:产品开发策略、连锁经营策略、促销策略以及环境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有饮食古国、饮食大国的美名,但目前国内知名快餐品牌却以西式快餐品牌为主。虽然国内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处于借鉴、模仿西式快餐业的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讨论了中式快餐发展良好的一面及不足的方面。并且分析了中式快餐有别于西式快餐的特性,为中式快餐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代表的西式快餐在中国红红火火,而中式快餐一日一日“人比黄花瘦”:中式快餐就是没有西式快餐的生意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不少有志之士决心要振兴中式快餐;结果总是虎头蛇尾,不少中式快餐店也郁郁而终……或许是该改变观念的时候了:没有人规定西式快餐必须由那些蓝眼睛、高鼻子、黄头发的洋人来开,就象没有人规定中式快餐只能由我们中国人来开。想占领市场,就要转变观念,如何划分快餐这只大蛋糕,或许有其它更好的方法……西边日出东边雨 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有半数以上的居民光顾过快餐店。在曾经光顾过…  相似文献   

5.
王成福  黄芳 《经济师》2009,(4):68-69
中式快餐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不过在洋快餐的猛烈攻势下,中式快餐却一再陷入尴尬的境地。中式快餐如何崛起,规模经营是关键.而如何实现规模经营,连锁经营是必经之路.中式快餐连锁经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连锁优势,克服现今所遭遇的瓶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震 《经济师》2011,(3):224-225
福建省本土,洋快餐的发展步伐要远远快于中式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占据一半以上的快餐市场。如何利用现有地方资源,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本土中式快餐,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式快餐业发展壮大必由之路,对深化海西经济区快餐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快餐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工薪阶层普遍都喜爱的食品之一,肯德基、麦当劳等一大批国外快餐企业逐渐进驻我国国内市场,使得我国的餐饮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中式快餐业因此应运而生.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中式快餐的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真功夫在全国拥有近360家门店,是中国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真功夫的主打产品中,“香汁排骨饭”作为1号套餐,永远最显眼。  相似文献   

9.
汪媚 《经济论坛》2007,(18):94-97
特许经营这一经营模式在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餐饮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截至2006年底,特许经营在餐饮领域内,中式快餐比上年增加30%,休闲类餐饮比上年新增46%,中式正餐(含火锅)新增14%。由此可见,作为中式餐饮的主体,中式正餐在特许经营上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要原因是中式正餐企业历来重视经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张文 《经济研究导刊》2015,(7):56-57,156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都变得极大丰富。然而,这些变化在促使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之快,忙于自己的工作。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中国快餐业也发展迅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快餐企业。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快餐业尚未形成一个全国知名的中式快餐品牌。根据调查,我国快餐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标准化问题、规模发展问题、资金链问题、市场定位问题等。解决当今中国中式快餐业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长期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乃至中国特色的产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洋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相同领域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会被淘汰,这促使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战略体系。首先阐述企业运作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点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然后以中外快餐业为例,总结各自企业发展的特点和分析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在比较之中,得出现代中式快餐企业如何在吸取西式快餐业核心竞争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科学发展战略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解析——以真功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雪梅 《当代经济》2009,(16):15-17
本文运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代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式快餐企业--真功夫餐饮管理公司的成长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真功夫餐饮管理公司在整合先行优势、成长方式选择、成长区域布局等方面的经验,为其他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式快餐应加快"连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时间的改变,使得更多的工薪阶层对于快餐的需求快速增加,那么,如何发展中式快餐,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呢?笔者认为,应综合运用以下市场营销策略:1.产品组合策略。中式快餐的产品组合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营养丰富的套餐。第二,绿色消费。第三,适合中国消费者大众化口味。第四,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科学合理的部分融入其中。第五,要有特色。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第一,与食品研究所或与大学相关专业联合研发符合上述要求的快餐食品。第二,小单位操作,保证产品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快餐业发展特许经营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艳华 《经济师》2004,(1):48-49
文章从发展特许经营的益处入手 ,分析我国快餐业发展特许经营的优势 ,认为实施特许经营战略是迅速发展中式快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快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竞争的加剧,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是促使快餐业兴旺及发展的主要动因。本文以广西著名快餐企业柳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例,从餐饮业服务营销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合理的营销战略和建议,以此促进中式快餐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荣华鸡是90年代初崛起于广海的“中式快餐”。经过几年的发展,荣华鸡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与国际著名快餐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相比,其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荣华鸡快餐公司充分认识到荣华鸡缺乏CI整体策划与设计.导致文化附加值不足,企业形象力与营销力未达对应有水平的现实.进而提出全面导入CIS的构想。一、文化升华:导人CI的真谛CI作为企业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是揭示、塑造企业个性化形象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导入、策划、设计(:l时,首先要对企业深层次的意识、理念作一次发掘和提升.以增强企业…  相似文献   

16.
张琼文 《经济》2007,(12):80-81
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可谓风光无限.然而风水轮流转,当高能量的薯条高高地堆在面前,许多人开始怀念更有人情味的中式快餐.  相似文献   

17.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杂树生花。”据说,这几句美文曾引起北方游牧民族对江南美景的渴望,发动了入侵中原的战争。而这一次,“莺飞草长”的是中国快餐市场——伴随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国际大型连锁快餐业的大举入侵,以“锅舞勺飞,明火旺灶”为传统形象的中式快餐业,如何在工业化的惶惑中崛起?中华饮食,如何以其千年文化底蕴、千万种产品魅力,辟土开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整配方做出好吃的快餐,几个月里我吃掉了2000多个鸡腿……”谈起自己的创业史,23岁的平度农村女孩魏雅静脸上透着执著,正是靠着这种执著,魏雅静倾其所有,创办了一家中式快餐店——“鸡焖米饭”,不到一年时间就卖出了6万多份。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西式连锁餐饮企业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本土连锁餐饮企业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成长起来.连锁经营商业模式进入中国以后,给困惑中的餐饮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连锁经营作为新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在中国餐饮业被广泛采用.由于中式餐饮模仿性强和中餐烹饪的独特性、中国特有文化和市场的原因,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式连锁餐饮企业并不多.当连锁经营模式引入中国后,这种现代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就一直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中式连锁餐饮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的困难、问题也较多.本文试图对现阶段中式餐饮连锁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结合襄阳阿波罗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的发展现况和出现的问题,探索其连锁经营商业模式,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式快餐标准化“软肋”随着速冻巨头们的挺进逐渐“破题”。近日,由河南思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念公司)筹建的、其全国第三家“一江两岸”连锁快餐店在南京总统府开张,这距其上海首家店开业仅一个半月。与此同时,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公司)选址郑州百货大楼的“有知有味”快餐店经过紧张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