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2011年的中国经济要防止两个倾向。第一是防止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都是多于快跑,在这时候更要警惕物价上升;第二是防止经济下降。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在2010年四季度出现新开工项目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投资在今年乃至以后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减弱。  相似文献   

2.
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2011年的中国经济要防止两个倾向。第一是防止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都是多干快跑,在这时候更要警惕物价上升;第二是防止经济下降。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在2010年四季度出现新开  相似文献   

3.
热点关注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亮点在于协调发展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月13日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稳定在8%以上,但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协调发展。他说,2004年中国经济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经济质量,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政府投资的数量将有所减少,投向要发生改变,将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农村医疗体系,提升公共产品,而民间投资将有较大增长。  相似文献   

4.
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正确、非常成功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且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要顺利完成“两防”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高峰 《广东经济》2016,(2):34-37
中国自去年境外投资总量首次超过引资总量后,今年依然保持了两位数较高增长。商务部发言人日前介绍,2015年1月-10月,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8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专家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未来世界对中国投资的需求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4,(8):4-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在外部经济条件相对低迷的状况下,中国要实现今年乃至更长远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能完全依靠消费,还是要依靠有效的投资,这样增长才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围绕扩大内需实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是比较现实和正确的。在高投资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和增长时期。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偏热,而消费偏冷,经济增长的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要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地均衡运行,应该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更多地依靠消费而不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国家统计局官员日前警告今年主要是防止中国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对于2007年来说,我们要防止两个倾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上海参加“2007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一个是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一个是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和萎缩,“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倾向还是要关注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就是要防止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2008年货币政策作了一个重要的调整,由以往的稳健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增长过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过快等基本格局并没有得到改观。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内房价快速上涨,国内经济过热的格局在进一步强化,中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  相似文献   

10.
周其仁教授在联想投资年会上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有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判断: 第一,经济速度不会有大问题。 2009年,我国投资增长30%,消费增长15%。16%,进出口下降20%,三个数加到一起GDP保住了8%的增长。2010年消费掉不下去的,很多人说消费弱,是没好好分析,中国的消费其实不弱,车、房卖得这么好,怎么能说消费弱?中国还是没有对路的商品和服务,要有好的对路的商品服务,中国的消费还会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依然处于高经济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年增长7%以上是高增长,而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9%~10%.因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0%左右,仍有很大潜力,因此中国依然处于高经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2.
当前美国经济的新情况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联储的政策明显转向,由前两年连续七次加息以控制通胀,今年转向了连续三次减息以防止衰退。这个政府变化主要是由于去年美国经济由上半年增长6.1%急剧下降到下半年1.6%,引发了美国股价暴跌,消费和投资信心受到严重伤害,增大了美国经济陷入潜在衰退危险。目前,美国经济急剧减速的影响,美联储减息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程度很还很难预测。  相似文献   

13.
冯照光 《经济论坛》2005,(11):30-32
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拉动,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需求,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吸引外资是扩大投资的手段之一。作为中原地区,河南省要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在21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适应WTO的有关规则,进一步优化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以引进、利用更多的境外资金。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经济运行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价格总水平比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尚未回归到合理区间,同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通货膨胀加剧,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较大的外部压力。为了克服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深层次的结构矛盾,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型需求,增加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John Wong 《经济学》2005,4(4):953-970
中国的崛起对东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中国在东北亚的近邻通过贸易和投资从中国的开放政策中获益,而且那些曾经与中国争夺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出口市场的东盟国家也开始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已经对其东亚邻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东盟+3”方案,特别是始于2002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为东亚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要从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完善股票市场,发挥投资功能,改善收入分配,从而刺激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10,(2):8-8
众多经济学家和官员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把脉今年中国经济时表示,在去年“保增长”任务圆满完成后,今年应更注重结构调整和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增长应松紧结合。在广泛关注的通胀问题上,多位学者表示今年通胀率将保持正常,新繁荣期要防范的是资产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外部挑战大于内部挑战。我们要高度关注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情况要制定应急预案,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步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增长能够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中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且加快推动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19.
每年9月8日在厦门特区举行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9·8洽谈会),被称为“中国外经贸日历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与广交会齐名,但主题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中国政府会利用这一时机向外国投资者宣市最新的开放政策。在这个意义上说,9·8洽谈会正是人们观察中国开放路向的“窗口”。(-)今年的9·8洽谈会如期举行,但关于外国投资的主题却显得比往届更引人注目。原因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三项重要指标出现二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急速…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计量方法,对国民生产总值与消费、投资、出12、进12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出12、进1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投资、出12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进12对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它对出12影响显著。因些,中国经济增长是出12导向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进12对经济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