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翻译认知心理为理论基础,从译者认知心理的三个阶段分析姜欣、姜怡两位译者在《茶经》章节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探究译者如何审视意图以达到理想译文。“翻译控制”监督和调控着整个翻译过程,最终使译者完成原文到目的语的转换,译出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文化翻译论被称为操纵学派,侧重描述和分析译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研究译文的接受程度,主要是对译文中源语文化因子的流失、保留的研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侧重对源语语言结构的分析,挖掘语言的深层结构,选择自然流畅的译入语表达源语的意思,即"读者反映论".这两种重要理论观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3,(7)
语言经济性原则影响着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它是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翻译活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经济性原则影响了译者对原语言的理解和再编码。文章通过阐述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力,指出认知语境对翻译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不仅关系着言语的生成,也影响着言语的理解,所以译者必须考虑到解码及编码过程中的语言经济性(言语缺省现象),并通过认知语境找回源语表达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4.
张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0,(31):306-309
首先介绍了主位、述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等基本概念,然后将主位推进模式作为参考依据,分析了几则英语语篇及其译文,最后得出结论:主位推进模式对于英语语篇翻译具有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对主位和述位的准确理解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应认真研读原文,准确把握其推进模式,然后在译文中选择相应的模式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5.
评估性翻译能力强调的是译者对译文进行评估、反思、总结的能力,是译后行为,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能力.本文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学生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的思路,并以当地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已有译文从词汇、句子、语篇和文体等多层次进行改进,达到提升学生们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隐喻现象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常用和最有力的认知世界、表述观点与情感的手段。作为译者,能够充分洞悉隐喻现象的认知异同,是实现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准确、有效翻译,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和成熟标志。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隐喻思维的形成及文化认知相似性和差异性加以阐述,从而提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动态性和开放性是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需要遵循的两项原则.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译者是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翻译过程是动态的,文本意义是开放的,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思想来证明文本复译是历史的必然,有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娟 《时代经贸》2012,(4):63-64
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郭女环 《时代经贸》2010,(6):261-262
仿拟修辞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以达到引起注意和帮助记忆,引发正面积极的联想,引起愉悦情感,获得最佳关联等目的。使用了仿拟修辞的广告文本与仿拟对象是典型的互文性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以下五种互文关系:(一)原文与仿拟对象的互文关系;(二)译文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三)译文与目的语中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四)译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五)译文与原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的互文关系。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这五种互文关系,译者必须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分析,通过研读原文,找出仿拟对象,然后再对仿拟对象及其翻译进行分析,力求使译文再现原文使用仿拟修辞的神韵与风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后殖民语境,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若干重要译家的文学翻译文本进行分析,认为近现代中国译家在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意识由来已久,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平等的追求就是其解殖民化意识的最好体现。近现代中国译家在长期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在追求平等地传播各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出浓郁东方文化色彩文学的同时有选择地译入西方文学的文本选择态度、译写及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巧妙运用对后续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后殖民语境下的解殖民化活动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兼具形式和内容是诗歌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文化项在目的语文化中的缺省为翻译又增添了难度。本文通过梳理补偿翻译的发展脉络,提出对汉诗英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可以大胆采用文内加注、文外加注、直译、归化、异化、删除、浅化等补偿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3.
The persistence of diversity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negative economic outcomes, and yet the causes of its wide dispar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paper hypothesizes the persistence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measured as the survival rat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length of statehood experience. Using data for up to 133 countr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untrie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 of pre-colonial statehood tend to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sistence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today. This finding, therefore, provides some support to the view that a more established state has a greater capacity to reduc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thus contributing to less persistent linguistic diversity within a country.  相似文献   

14.
翻译并不是一种只要你懂外语就能胜任的工作,它还需要经过职业化的训练。职业译者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对源语文本的理解能力、语言外的学科知识、对翻译原则和步骤的娴熟掌握、较强的译语写作能力。在以职业译者技能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大学翻译教学的整体优化可通过一体化与模块化融通、注重结果和注重程序有机结合、加强师资职业化培训和构建多维考评模式等策略来实现。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需注意理论知识的导入、文本的选择、进度的把握等要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正式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体,法律英语在词汇方面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措词准确和古体词、名词化结构和词语重复结构的使用等。因此在进行法律文件的汉译英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当尽量地使译文词汇具有上述特点以实现"信"、"达"、"雅"。文章从这些特点出发,对2008年北大法学院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一些译文进行分析,指出不恰当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英语和汉语都蕴含着大量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隐喻差异主要体现在喻体上,因此从喻体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英汉互译策略:直译、归化、増译、异化加注释、释义、译为明喻。对每一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根据目的语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喻体,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的文化期待、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行文的流畅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而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受英汉语言文化影响很大。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转换视角,进行"语义翻译"。对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进行了研究整理,同时提出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翻译的隐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语篇的认知意义以及其对语篇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原著的文学光芒与艺术生命想要在目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延续,迻译过程势必受到译入语文化的影响。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诗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研究,探讨其文本翻译时译入语社会的主流诗学,从诗学的两类表现形式——措辞和句式——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分析,证实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为保证译介活动顺利进行,译者受主流诗学观的影响,改写操控原文,使译作符合译入语主流诗学的追求和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