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即把社会发展单纯地等同于经济发展,"GDP崇拜'盛行,为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放松监管,不惜以污染自然环境、牺牲生态资源、破坏社会和谐乃至损害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严重弱化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忽视政治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反作用,扭曲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格将导致对人的发展的漠视,导致把自然界视为掠夺的对象,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可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严重误解.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发展观背景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必然导致环境伦理消费观的严重扭曲,并反转过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出路在于提出一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简约生活和绿色消费,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自然、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经济增长当作唯一的目标,到本世纪70年代,已显露出明显的弊端。8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那就是追求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点就是建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4.
谢鹏飞 《广东经济》2004,(11):15-17
要把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统一起来,把扩大经济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起来, 把谋求GDP增长和提高发展能力与竞争力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一起来,把统筹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以科学的发展观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的发展观,将发展的内容具体化,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过去我们热衷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把发展问题归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进而又将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归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们简单地以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自然推动力,只要把经济搞好,其他方面就会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6.
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针对生态旅游在全球发展的态势以及内涵,本交通过分析200多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推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正是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是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准则。因此,可持续发展现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起全民节约型社会。科学的发展观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扭转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系统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地区之间不和谐主要是由于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和发展极不平衡,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杨欢进,徐慧荣[编者按]70年代初围绕“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导致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它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  相似文献   

9.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提出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体而系统的看法,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都经历过一个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非均衡到可持续、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型激励导致政府职能的经济增长导向,而不完善的财政体制安排、官员产生的公共选择机制和人员自由流动的Tiebout机制的双重缺失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的增长导向,社会管理职能却被大大忽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政府社会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产生公共事务中的"集体行动困境"。进一步改革不能将焦点全部集中于地方政府,换言之,中央政府事权"下移"、经济增长型激励异化、过度的政府支出地方化和监督制约的缺位共同造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增长导向和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必须辩证看待转轨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处的制度环境,通过政治突破、体制突破和外部保障机制等更加综合的政策措施,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激励相容,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文 《新经济》2005,(4):26-27
“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丰裕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片面追求富裕的社会。因为,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阮纪正提出的观点新颖而尖锐,引起了前来参加“新经济时代新广东人文精神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思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又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通过实施确立新的经济发展观、树立新的资源观、建立生态产业、完善支持保障体系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来获得,资源耗减较多、环境破坏严重,使得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能够共同、完整地实现。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李炳炎  王冲 《经济学家》2012,(2):100-104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对新自由主义作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他的这个新的发展观克服了以往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缺陷,重视了以人的需要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对我国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学琼 《时代经贸》2012,(14):20-21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增长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社会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居民消费差距拉大,严重妨碍了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作用的发挥。文章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科学的发展观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来,这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当前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特征的新揭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片面追求生产力进步的同时,并没有均衡地考虑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程度。生产力进步在直接革新劳动手段、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将直接导致社会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上升,生产力进步与社会就业量之间就有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生产力进步与劳动就业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