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样一种行为。盈余管理在有些地方也被译成利润操纵,但我认为盈余管理更为中性,也更符合本对这种行为的态度,盈余管理也不同于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一种蓄意欺骗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合法行为。在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各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了当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方面:一是会计造假,二是盈余管理.会计造假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无论前者和后者,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造假,即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盈余管理。会计造假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但无论会计造假还是盈余管理,归根到底都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对企业利润进行人为操纵与管理,以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经营行为。盈余管理不同于盈余造假,后者所采用的方法不仅仅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还包括非会计:疗法、会计程序等,如虚构交易时间、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管理行为。合理的盈余管理是出于良好的管理目的,合理、合规地选择会计政策或操纵应计项目,使报告利润达到某一水平。而盈余管理的滥用则是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异常行为。因此,有必要甄别企业盈余管理的滥用,并通过有效途径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对此做些探讨. 一、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一般认为是干预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企业利益的过程.对盈余管理是报告经济收益,还是报告会计信息,会计界有不同的认识.根据企业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信息优势,是报告信息的生成者,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认为盈余管理的概念应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过程中,为了满足相关利益集团的需要,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会计交易事项时做出的合乎会计规范的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作者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183;雪珀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此定义是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盈余管理的重新审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享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政策的一种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出发,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审视了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非会计行为,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及可利用的操纵空间,以期为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认识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会计盈余数据的有用性,为盈余管理创造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掌握一定私人信息的前提下,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改变企业对外财务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的性质、动因、手段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又称利润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调整,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从广义上看,盈余管理是指在不违反法律明文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或对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手段,以及关联交易等非会计手段来调节企业利润数据,使之符合企业及管理当局既定目标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盈余管理是随着股票上市出现的新问题,引起各方的关注.盈余管理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因为它能通过平滑会计盈余等方法得到令企业当局满意的财务结果.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会计数据作为信息观点之上的,所以,盈余管理是享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带有利益属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并控制财务报告的产生过程,引导外部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以增大企业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结合理论界对该问题的探讨和笔的理解,笔认为:1盈余管理的主体划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用的披露由他们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谥 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3.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最大化主体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行为,本文基于博弈分析视角,提出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明确对待盈余管理的态度,应该是倡导和保护合理性盈余管理行为,打击和消灭利润操纵而导致信息失真和会计欺诈行为的投机性盈余管理行为,以维护会计诚信和财务秩序。一、企业盈余管理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盈余管理及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是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指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有意识地介入到对外公布的财务处理过程中.即“对揭示的管理”.以达到有关利益主体的非公开化的目标。这是一种在法律、法规、准则等允许范围之内的行为。盈余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会计行为.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方法。假如不存在会计法规的弹性空间.盈余管理行为亦将不复存在。成本最低的现代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范式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来监督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在这一范式中经营者手中剩余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就是会计法规中存在的弹性空间。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又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当他们的利益与委托人之间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会行使这一剩余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来获取自身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试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在我国以又称盈利管理,其含义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影响财务报告,以此来获得经营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按露管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它加以认识,首先,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看,它是经营为了在报酬合同、借款合同以及政治成本中达到预期自身效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其次,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来分析,盈余管理能为经营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当公司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或面临突发事件时,它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契约中其他各方的利益,从而有效的降低契约成本,盈余管理最早产生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但是,人们对它的研究才是近十几年的事,在我国更是刚刚起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研究盈余管理也势在必行,本就试着对盈余管理的有关问题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假设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企业外部财务报告的干扰行为,其动机是获取一些个人收益,而不是相反地去促进这种报告正常进行。这个定义是广义的,既包括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选择,也包括准则以外的会计欺诈。盈余管理产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是一个有近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和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chipper)的研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雪普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当局有目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不论是斯考特还是雪普都认可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性,这一目的性实际上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对外财务报告的表达不实。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愈来愈引起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治理会计造假,克服会计诚信危机,重建会计信用体系,已成为一致呼声和十分紧迫的任务。国有粮食企业受其行业特点决定,其会计造假表现独特。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经营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共存的特点,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交织在一起,这就使粮食企业会计造假的危害性更大,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的损失更直接。如果说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是企图从心理上误导投资者,那么制作假帐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者则是直…  相似文献   

19.
陈凯凡 《广西会计》2003,(12):21-22
盈余管理是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出现了盈余管理现象 ,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关注 ,并已有学者利用实证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使自己获益的行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通过操纵各种应计项目来实现 ,这些应计项目还包括了损益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费用项目 ,是广义的应计项目。 2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做出某种调整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 利用关联方交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  相似文献   

20.
高瞻 《天津财会》2005,(5):48-48
天津市会计学会于10月21日在会计之家举办2005年第四次学术报告会,特邀南开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中心主任、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苏作了《企业财务报告中的盈余管理》学术报告。报告围绕会计盈余这一企业财务信息重要内容,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并就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区别等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