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哲根 《价值工程》2010,29(9):188-188
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国有林的一次深层次、根本性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许多新问题会阻碍林权改革的进程。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林改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以促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健康、稳妥、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
赵峰 《活力》2008,(9):21-21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乌马河林业局作为这项改革“第一槌”的诞生地,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引导服务,使承包职工经营山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森林的“三个效益”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赢的新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许兆君 《活力》2008,(2):8-10
国有林区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块“心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伊春市首先在治标上下工夫,从2003年开始,坚决做到严管森林资源,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全面停止了天然红松林木采伐,严肃查处了法人超采、毁林、盗伐等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索治本措施,经过积极争取,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困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试点确定在兼具生态地位战略性、林业战线代表性、经济结构典型性三种特性于一身的伊眷林区,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4.
杨海浪 《活力》2008,(4):40-40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确定伊春市为全国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4月29日,伊春市政府、林管局在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敲响林地拍卖第一槌,从此,揭开中国国有林业管理体制深刻变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闫立海 《活力》2011,(12):160-160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是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重新调整、重新调配、重新平衡、,重新组合的过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林业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是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国家得生态,职工得实惠,加快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林场(所)如何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转变职能,健全服务体系,为林改承包职工服务,推动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政府应建立和巩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王显义 《活力》2009,(1):13-13
2008年的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这是国有林区广大职工群众迫切期盼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这个消除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根本手段正在发挥作用.将通过在更广层面上开展试点,使改革的“三大效益”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毫无疑问,《决定》的出台给林业职工吃了一粒“定心丸”.给森工林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相似文献   

8.
林权改革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给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解决产权确定下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指出林权制度改革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了林权制度改革后未来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显义 《活力》2008,(10):13-14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这是国有林区广大职工群众迫切期盼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这个消除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根本手段正在发挥作用.通过在更广层面上开展试点,  相似文献   

10.
韩连生 《活力》2009,(10):5-6
从2004年起.我省就致力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研究。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黑龙江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试点管理办法》,在地方林业启动了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创新。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下发以来,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首次召开。全省各地克服林情复杂多样、林地经营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11.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试点省为先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国集体林区轰轰烈烈地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政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琳琳 《活力》2011,(6):137-137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分权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变革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集体林产权的问题.集体林的经营效率仍然不高,林农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需要通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林权制度改革是继83年林业"三定"政策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对林业"三定"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原则,怎样体现"主、权、责、利"呢?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要求,加强对林农由土地管理生产者向林业生产管理者过渡的培训力度,使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努力拓宽森林面积,维护生态平衡,科学促进林农增收,努力构建和谐林业.  相似文献   

14.
林权制度改革是继83年林业“三定”政策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对林业“三定”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原则,怎样体现“主、权、责、利”呢?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要求,加强对林农由土地管理生产者向林业生产管理者过渡的培训力度,使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努力拓宽森林面积,维护生态平衡,科学促进林农增收,努力构建和谐林业。  相似文献   

15.
林权制度改革是继83年林业"三定"政策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对林业"三定"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原则,怎样体现"主、权、责、利"呢?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林权制度改革后的资源培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要求,加强对林农由土地管理生产者向林业生产管理者过渡的培训力度,使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努力拓宽森林面积,维护生态平衡,科学促进林农增收,努力构建和谐林业。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改革深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制约着完善林权配套改革和探索林权流转与林业经营利用的新型模式的尝试。本文从流转与经营制度障碍的层面,着重分析集体林改后农户切身相关的林木的流转与经营问题以及现行制度性障碍可能对集体林权改革带来的重大影响,并以四川省为例,提出突破流转与经营的制度性障碍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是我国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集体林在福建森林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村民企林业合作经营模式”等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集体林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商贸与会计》2001,(6):16-18
我局下属企业17户,有职工3171人,其中离退休职工767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企业陷入了困境。17户企业只有6户开门营业,多数企业停业,下岗职工多、收入越来越少、国有资产从亏损中流失日趋严重。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用了承包、租赁、目标责任制等“十八般武艺”,但收效甚微。1997年末,我局领导班子认真分析研究过去企业改革情况,学习借鉴山东 诸城和我省兴城等地的经验作法,认为问题的症结是政府对企业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企业法人代表和职工无责一身轻;根源是企业产权不清,企业法人代表没有“怀抱炸弹”的危机感; 出路是砸碎“两口锅”,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吃政府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积弊;办法是对企业体制进行筋动骨的大手术 。为此,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结合所属企业的实际,在改革上由量变到质变,实现由经营方式的变革向产权制度变革的飞跃,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1998年以来,我局成功地出售10户企业,出售经营权1户,兼并的1户,依法破产的2户。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谢元春  陈海滨 《民营科技》2010,(10):146-14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林业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广度不断扩展,利用深度也逐渐增加。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可概括为:林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为主导,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补充,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林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服务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是评估行业的一项重要使命.资产评估行业自产生以来,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经济转型、建设诚信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