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越新 《中国西部》2012,(19):90-95
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没有明显的“核心城市”,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群,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北部鲁尔地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而南部莱茵河谷沿岸的科隆、波恩、杜塞尔多夫等城市则以旅游、行政、金融业等见长。  相似文献   

2.
夜间经济是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阵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我国五大区域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发展夜间经济所需要的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人口及其结构、城镇化水平及其配套设施等,发现当前发展夜间经济存在个体消费不足、城镇化质量和效率低、发展...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提升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该文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城市间与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竞争力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级城市群竞争力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文献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分布结构、城市产业分工与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城市群建设的3个重要维度,这3个维度的发展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集聚效应、外部性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对城市群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抓好这3个维度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的制度创新,优化大湾区城市群规模分布结构,推动不同城市之间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关系,并实现城市群公共产品的协调供给。  相似文献   

5.
谨防当前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是任何地方都有条件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只有当区域经济进入较高水平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空间结构进入城镇向心发展阶段时,该区域才有可能出现城市群、都市圈,并且城市群、都市圈的形成是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面板数据,先构建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通过新冠疫情前后数据计算,分别对每个都市圈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指标总贡献、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据此精准判定三大都市圈每年的耦合协调等级。实证发现:从空间上看,上海都市圈无论是耦合度还是耦合协调度,都始终高于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从时间上看,上海都市圈近九年来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状态,而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在遭遇疫情冲击后,耦合协调等级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后两者的机场系统和城市系统亟待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应高度契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嵌入并提高发展韧性。  相似文献   

9.
国内速览     
《重庆与世界》2016,(17):12-13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将撑起中国经济“第四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中央批复。会议认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要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新路子。这是目前获中央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此前已有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  相似文献   

10.
首先要明确定位,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应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核心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大西北的龙头,陕西率先发展和带动陕南陕北发展的基地”。针对该区域中心城市太少、市带县数量不匹配、核心城市规模不够大、未形成城市体系等问题,张宝通提出,组建大西安中心城市,构筑大西安都市圈,健全关中城市群体系,发展大关中城市群,形成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和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应着力构建双核心、双轴线、内外圈层协调发展的网状区域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的发展思路是“双核心优势互补,双轴线主次分明,内外圈层协调联动”。  相似文献   

12.
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如今,中国西部将崛起一个西三角经济圈,与东南北三地形成呼应之势。在今年年初,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而就在两会上,重庆市代表团已提请国家有关方面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3.
李林 《开发研究》2020,(1):47-53
都市圈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空间战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过程中,必须推动成渝两大都市圈由"背向"发展转向"相向"发展,经济合作逐步取代区域竞争成为"主旋律",区域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统一。新时代,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以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创新体系协同和交通网络体系连接贯通为重点,打造成渝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07,(8):29-31
依据“大都市圈”的概念,除我国长三角都市固外,世界上还有五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即纽约大都市圈、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伦敦大都市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作为辐射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门户,定量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对推动都市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各项指标得分相对较低,但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李浩 《宁波经济》2004,(1):33-34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化(Urbanization)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Urban Network Syste中国城市群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对起源于日本的“都市圈”的叫法颇有争议,国家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中,也没提到“都市圈”,然而,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挡住“都市圈”在我国蓬勃兴起的脚步。近来,我国各地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蓝图纷纷出炉,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大的经济圈之中,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小都市圈也在百花齐放,升温加热。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 美国东北部大两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反映较大城市整体人口占比情况.研究依据城市指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设计了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同时借助齐普夫定律对城市群的整体集中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最为合理.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偏离住序一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7,(8):34-36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并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