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福林 《经济师》2004,(3):249-250
辽宁要在未来 2 0年内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产业大省 ,必须在工业物流、商业物流、农业及农村物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物流企业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等重点领域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措施 ,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作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海新区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产品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效率;从企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产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效益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不仅有利于我省加速集聚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创造新的投资热点和新型业态,更有利于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由依赖资源消耗转为科技和创新驱动,有效促进工业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4.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国家近年来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的朝阳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诸暨市在环保装备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等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浙江省环保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面性与显著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构建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得出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不强,但已进入上升轨道,处于缓慢上升的过程。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应制定促进吉林省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扩大企业规模、支持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目前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重点对于“十一五”期间在湖北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思考,以期从战略高度认清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传统大省,尽管基础较好但存在着"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结构不尽合理、协作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运用产业竞争力理论,采用对比方式概述了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助推湖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并购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传统DEA、超效率DEA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收敛性模型,对我国30个省域(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及空间收敛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地理空间上呈"V"型分布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属制造业价值链攀升DEA有效,但辽宁、河北、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中西部多数省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偏低;地域相邻使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表现出典型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推移使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性。对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工业发展及信息化水平对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科技创新并没有成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产业集聚与配套、人力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提升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黄明辉 《经济前沿》2007,(10):21-24
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制造业,提高产业规模集中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和东莞市人民主办的“2002中国国际制造业信息化博览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信博会由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广东省的10个市共500多家著名软件商参展,参展人数达到11万人次,期间举行了技术咨询,项目发布,高峰对话,台湾论坛等53场专题研讨,博览会邀请了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  相似文献   

11.
许为民  王占伟 《生产力研究》2005,(2):109-110,176
信息化是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典型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现状,并提出了推进浙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2003—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城市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城市信息化与制造业转型关系中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门限效应:当金融发展低于门限值时,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负效应;当金融发展高于门限值时,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研究还发现,总体上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存在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结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将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网络化、社会化、面向服务的大规模定制的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全球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同时,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能力、提高生产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制造资源的协同共享等方面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支撑。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构建面向服务的高效协作的生产制造体系、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向集约高效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郑志来 《经济纵横》2015,(4):115-119
为尽快走出危机,同时抓住新技术革命的难得机遇,重新占据国际制造业制高点,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欧美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确定,同时倒逼我国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及提升投入效率;另一方面则会加速弱化我国制造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推动传统的中心—外围世界分工体系的变革。对此,我国除加快制定、落实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外,还需做好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工程,发挥中小微企业在高端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构建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开展政产学研用多部门跨界合作。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用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信息化、高端发展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加大对教育、科技的财政投入,引进国外高端教育资源和人才,完善金融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十一五”是制造业信息化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处理好制造业与信息化、政府与企业等几个重大关系,坚持整合资源、发展特色的基本理念,把握制造业与信息化发展的态势,始终将服务好制造业放在信息化工作的中心地位,凸现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地方信息化工作的考评和激励。  相似文献   

17.
李惠敏 《经济师》2022,(1):108-109
2021年2月,江西省四大地勘局合并组建"江西省地质局",开启了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财务人员应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特征,深刻认识提升财务管理职能对助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克服现有财务工作的弊端,转变经营思路,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构建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注重财务人员队伍培养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从而助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日益深远,但其影响机制也更加复杂。通过微观、宏观双视角定性论述,借助GMM模型对中国283个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测度,探讨了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与制造业升级存在倒U型关系,当信息化程度未跨过风险拐点时,其对制造业升级会产生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跨过风险拐点后,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信息化并不总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信息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工业化水平来发展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日益深远,但其影响机制也更加复杂。通过微观、宏观双视角定性论述,借助GMM模型对中国283个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测度,探讨了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与制造业升级存在倒U型关系,当信息化程度未跨过风险拐点时,其对制造业升级会产生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跨过风险拐点后,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信息化并不总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信息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工业化水平来发展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紧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设计涵盖其要义的省域综合评价体系,并以中国大陆的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西藏因部分指标缺失未包括在内)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省域间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并不显著,北京、上海、湖南得分较高,东部地区得分整体高于全国水平,而中部、东北、西部得分低于全国水平.省域间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两项得分上的差异性较大,也是对各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贡献最大的因素.针对分项指标中各省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以提高其新型工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