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DI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FDI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起到的影响一直是存在较大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FDI的流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由此认为FDI的流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会在短期内得到体现,而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通过一个用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及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直接,它主要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作用于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使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上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地区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增加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利用OECD八个国家1980—2004年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口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总值的数据,根据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运用FMOLS和DOLS协整估计方法研究服务贸易发展与服务业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进口服务业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进口对于服务业发展具有更显著的促进影响,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29个省的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研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研究显示:长期内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实际吸引的FDI有正影响。短期内相对落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波动对其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会更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中国电力行业各省1987—1994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电力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28个省电力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了一半以上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产出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关系——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与VAR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981~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贸易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过程;(2)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贸易开放将产生同步的和持久的积极影响;(3)人力资本积累除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贡献之外,还能对贸易开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在构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34个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经历了缓慢增长、下降、快速增长的3个阶段;工业行业资本形成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形成特征可以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一种解释。通过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发现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呈“发散”趋势,行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差异、行业间的市场结构的不同以及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差异是行业生产率增长发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方法分别检验了198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人民币与发达国家货币,以及人民币与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是否满足购买力平价(PPP)。结果发现,这两个样本都基本支持PPP成立,但发展中国家样本的显著性要强于发达国家;当以1994年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虽然两个样本在前半段都支持PPP成立,但发达国家样本在后半段不满足PPP,而发展中国家样本的后半段PPP显著成立。进一步用完全修正OLS(FMOLS)方法检验发现强PPP不成立,支持弱PPP。 相似文献
11.
贸易开放带采的技术溢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技术溢出的效果与贸易结构相关,并且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相结合。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1980—2006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然后通过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贸易结构和人力资本联合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中低技术品,高技术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果更明显,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结构和分布,人力资本水平更直接地影响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调整贸易结构和增加教育投资是强化贸易开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的两个必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力指数,以广东省制造业内资企业、外资企业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内外资制造业TFP均提高,内资部门的TFP增长速度更快,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的提高。说明广东通过引进外资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当前结构转换尚处于“倒U”形曲线左侧,即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间结构转换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东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结构转换均能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中部地区却表现为抑制作用,周边地区结构转换将会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正向效应。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加快中国新旧产能有序转换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开发研究》2022,(1)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仍然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此外,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选取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通过索洛余值法估算了我国1978-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并加入两个虚拟变量用于区分改革之初和加入WTO两个重要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口总量和进口结构进行了Johanson协整分析,研究发现,进口对技术进步的规模效应为正,而结构效应为负且影响很小,表明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差异不大,主要原因涉及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出政策。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单位根及面板协整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95—2008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研究。结果发现:R&D资本和R&D人力对R&D产出都具有显著贡献,但其贡献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或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此外,市场势力与R&D效率具有倒U型特征,企业规模对R&D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国有产权比重却具有显著的负影响。政府为此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