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天性有两个方面:利己和关心他人。资本主义以有效而可持续的方式发挥了人的利己动力,但只有利于有支付能力的人。政府资助和慈善事业引导我们的关怀本性,帮助支付不起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天性有两个方面:利己和关心他人。资本主义以有效而可持续的方式发挥了人的利己动力,但只有利于有支付能力的人。政府资助和慈善事业引导我们的关怀本性,帮助支付不起的人.  相似文献   

4.
刘业进  杨美荣 《南方经济》2022,41(11):36-57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塑造了人类物种。专业化和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一系列先天心理倾向和文化本能等基础性适应器发展出来,通过组织和市场交换支持这种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群体选择是驱动人类合作的主导力量。普莱斯方程揭示了群体间选择与群体内个体选择的净效应如何导致合作的进化。本文基于普莱斯方程的数值模拟和演化仿真发现,尽管非合作策略在"群体内个体选择"中占优,而在考虑"群体间选择"的净效应是合作策略占优。把合作行为收益b作为测度合作剩余的平均项,演化仿真发现,群体中合作者频率越高、平均适应度越大,都会导致所需b值降低,而当迭代次数越多,所需b值增加;合作者成本成倍增加时,所需最小b值是成倍增加;当加入促进合作的"执行机制"(迭代后的合作者频率乘1.001),所需b值降低。利己和利他作为主观行为动机在很多场合不具备第三方不可证实性,而合作和非合作则在人类实际生活和实验室实验中具有第三方可证实性,因此本文纠正传统上利己、利他这一对具有误导性的概念,提出将"合作行为"替换"利他主义行为","非合作行为"替换"利已主义行为",使群体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类合作秩序的涌现时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5.
利他行为会因一决定性因素变动到非理性均衡点而转变成为利己行为,但非理性均衡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在均衡点附近的点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某些非决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偏转。而且每个人的非理性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均衡点都不总是一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点都是在总体的均衡点成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朱迁  袁佳 《魅力中国》2011,(17):363-363
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已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人要通过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与对自己行为的反唐与审视来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尤其行政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其所处地位与职权所拥有的导向作用决定了行政人员的行为更要符合道德准则,因而其行为对广大民众的行为会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8.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0-31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动机区分为理性利己和社会利他,以他人取向不同水平和回报的不同情境为切入点,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他人取向理论,结合问卷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基于两种不同动机的OC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回报期望,他人取向低的员工更有可能基于理性利己的动机而产生高水平OCB;当不存在回报或存在回报责任时,他人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基于社会利他的动机产生高水平OCB。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指出"人是生而自私的",即人是具有利己主义倾向的,每个人在衡量形势后,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按照这个理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一个理智的人总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去占据有利地位、争夺稀缺资源的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的决策并非完全如此,比如,携带自杀式炸弹的人明明知道这种自杀式行为会导致自己的死亡而丧失自己已经拥有的和将拥有的任何资源,为什么他们还要做出这种不利己的行为呢?这似乎可以用利他主义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白明 《西部论丛》2009,(8):46-47
在当今国际市场,西方国家言必称贸易自由化,而行为上却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在国际贸易中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损人来利己,则可以称得上是经济霸权主义了。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囤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它具有利己、理性、动力、社会利益增加是企业行为的“副产品”等行为特征.存在着短视、贪婪、极端主义、失去理性、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生态恶化等严重缺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追求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做优秀企业公民、诚实守信、执着服务、利他和社会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6):21-26,33
为了解释越来越多的利他行为和合作现象,现代经济学试图通过放宽经济人的外延来将之纳入传统的经济人分析框架。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扩大化偏好依然是外生的、不变的,它依然把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抽象为平面单一结构,从而依然没有克服经济人分析的内在缺陷。经济人模式化分析的主要表现为:(1)忽视人类行为的历史性,而仅以现在和将来考量行为方式;(2)仅仅是一个理性计算问题,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和下意识反应;(3)基于近视的行为功利主义,仅仅反映本能反应的动物性一面;(4)基于原子论个人主义,行为动机是着眼于效用最大化的个人;(5)无法解释团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异,也无法解释不同团体之间的利他主义差异;(6)无法解释个人面临不同环境下的行为,也难以揭示不同人面临相同环境下的行为差异;等等。  相似文献   

16.
左页 《中国报道》2011,(3):105-105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存在一个“第三者”,即所谓的“公正的旁观者”,人类行为由此而变得得体,人类的道德正义也由此变得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刘含涛 《理论观察》2008,(2):144-145
人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又在客观上和心理上从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相应社会群体的成员而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仅为其成员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其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使得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思想倾向、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同样会遇到群体意识问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同样要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总纲,表现出“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特点,符合变动时代人们的利己心态和实际倾向。墨家坚持“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原则,把能否“利天下”作为衡量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以切实行动坚持贯彻以社会为本位的崇高道德原则。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必要重新研究和挖掘墨学所倡导的合理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9.
袁野 《改革与开放》2013,(16):24-25
马基雅弗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性恶论"者,然而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有待于我们基于现实的角度进行进一步考量。实际上,马基雅弗利认为人性在最终极的意义上无所谓善恶,而恰恰是人的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手段的好坏;正是基于这样的伦理基础,马基雅维利才提出了相应的权力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第一,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