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燨纹 《商》2014,(40):171-171
文章分析了当前P2P网上借贷行业的兴起原因、现状及潜存风险,并以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内第一家拿到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公司———拍拍贷为例,揭示了国内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经营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P2B作为P2P的创新发展形式,不仅更注重网络借贷业务领域的细分,在运营模式上加以改进,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通过分析P2B网络借贷的运营架构、特征和主要模式,发现P2P网络借贷存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内外部监督缺失、风险控制压力较大和担保合规隐患等问题,提出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强化内外部监管和风险控制、争取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存在中国13年的P2P走向了终点,却带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对比结合国内几家网络借贷公司,得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一般特点,并且思考了如何评价借贷平台和借贷人的信用风险。本文参照国内现有的评级指标框架,选取国内较有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网站拍拍贷的借款人信息,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对模型做出优化,得到一个与借款人能否成功还款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同时得出哪些指标与借款人违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渠道在国内外迅速扩散。由于制度和监管缺失,P2P网络借贷这种新生金融形态蕴藏着极大风险。通过对P2P网络借贷概念、现状和运作模式的介绍,分析其优势及存在的风险,提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制度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借贷平台自2007年出现起一直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其主要客户为中小微型企业。目前,我国P2P借贷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外部市场环境风险、行业风险以及自身信息安全风险、信任机制风险和职业能力风险等。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是:建立并完善的监管体系,保护借贷双方权益;建立大数据评分体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大平台的创新力度,打造优质的风控团队。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创新的普惠金融模式,是解决我国个人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P2P平台将承受较强的借款人信用风险。为了提高P2P平台的借款人准入门槛,降低平台的运营风险,建立完善的借款人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对11个分类模型以及8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针对Prosper和拍拍贷两个数据集,分别得到了11个分类模型的8个评价指标值。而且,得出SVM模型是最高评价指标数量最多的模型。最后,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对该11个分类模型进行了排序。发现,SVM模型和基于规则的CBA/CPAR模型是排序最高的三个模型,该结论为我们进一步开发综合性能更优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借贷是资金的供需双方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平台作为中介,进而实现资金直接借贷的行为。通过回望国内P2P的发展历程,对P2P平台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完善透明的征信机制等相应的监管完善措施,最后对P2P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的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选取"拍拍贷"平台的历史交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将股票价格指数因素引入交易影响因素研究中,基于Logit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对网络借贷交易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研究结果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婷  彭智 《商业科技》2014,(32):182-183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进行结构性分析,探究平台内部不同关联主体之间的信用风险,分析国内P2P平台信用风险及其成因,提出监管层应设置P2P平台准入门槛,强化过程监管,建立P2P行业信用评级标准,实施资金托管制度等。加强平台风险管理,严格执行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促进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与互联网、小额信贷等创新技术、创新金融模式紧密相联,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但近年来,P2P网络借贷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P2P网贷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潘敏洁 《商》2014,(25):197-198
P2 P网络借贷是一种发生在网上的资金借贷交易活动。由于P2 P网络借贷投资无抵押无担保,投资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许多投资者在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前往往会参照其他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或直接跟随其他投资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产生了羊群行为。本文主要验证了P2 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探究产生羊群影响因素,并探讨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P2 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影响,为中国P2 P网络借贷投资者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薛丛  刘小龙 《商业科技》2014,(22):179-179
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是指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款。P2P网络借贷的主要风险有借款人违约的风险、糟糕的分散化投资组合、网络借贷公司的经营风险、利率上升的风险等,由于P2P网络借贷涉及的投资者人数众多,借款人承担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客观上存在较大坏帐风险。在现阶段的投资者缺乏“责任自负”观念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通过及早实施必要的监管,可以大大降低该行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借贷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小额信贷需求强劲和银行信贷收紧的压力下,凭借其准入门槛低,放贷速度快,近年来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本文从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以及监管程度方面对中美P2P网络借贷进行比较,提出要通过监管规则和监管机构,构建规范的平台运营制度以及完善征信制度建设,统一信用评级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借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共享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和一个金融资源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系统,在推动共享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经典形式,加速了从传统金融到共享金融的演变进程,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本文站在出借人角度,将P2P网络借贷风险分为平台自身问题风险和借款人违约风险,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2月的数据样本和案例,深入分析问题平台的风险因素,找出共享金融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未来的发展机遇,为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办理。在这种环境下,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平台应运而生。所谓P2P网络借贷,实际上是指借款人和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和投资的个人对个人的金融行为。在金融信息爆炸式普及的现在,选择网络平台进行借款与融资显得更加具有时代的特点。传统金融行业的高门槛与贷款难,更进一步的促进了网贷平台的发展和壮大。其快捷、方便、收益诱人与贷款容易的特点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和投资者。然而,其风险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平台中的借款人大多是在传统金融行业里拿不到贷款的企业,这更加加大了整个平台各项行为的风险。本文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与发展开始,分析网贷平台的基本现状和市场环境,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面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展望网贷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对于满足多种资金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然后对P2P网络借贷的信誉、操作、担保以及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则从监管、征信、自控力等方面,提升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因其高效、便捷的操作以及个性化利率形成机制,获得社会的青睐。同时,银行以其固有的优势依然在金融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因其效率缓慢,审核严格,让P2P等互联网金融对其造成冲击。本文研究旨在理清影响银行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P2P网络借贷服务始于2007年8月成立的拍拍贷。自2012年有了迅速发展以来,由于监管缺失、行业自律性差,P2P行业乱象丛生,平台倒闭、网络欺诈的现象频频发生,给出借人造成了严重损失。英国作为P2P网络借贷的发源地,其P2P的发展现状与监管,对于我国P2P的规范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在分析英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基础上,借鉴英国对于P2P的监管方式,指出我国发展与监管P2P行业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