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研究以往尾矿坝事故的基础上,对尾矿坝溃坝原因进行了分类,大体上分为物理力学因素、 工程因素及自然因素,并对基于在线监测平台的尾矿坝管涌破坏情景构建系统进行了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2.
汪鹤 《民营科技》2013,(11):64-64
为了及时了解坝基渗流水压力的分布情况及其大小,检验有无管涌、流土及不同土质接触面的渗透破坏,保证工程安全,应对坝基渗水压力及绕坝渗流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鄱阳湖经济区防洪圩堤的安全保障问题展开研究,详细分析了防洪圩堤坝的潜在破坏风险,包括流土破坏、管涌破坏和脱坡破坏等,并提出了判别这些潜在破坏风险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除险加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透水戗台和心墙等加固措施,结合适当的防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防洪圩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鄱阳湖经济区防洪圩堤的加固工作,保障湖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双层堤基管涌进行了砂槽模型试验,观察并分析了管涌发生、发展以及导致溃堤过程当中的现象.试验表明,双层堤基管涌孔口都产生在覆盖层薄弱处,管涌通道的位置也都发生在堤基砂层的顶部,无论是以流土型土体为地基的双层堤基还是以“管涌”型土体为地基的双层堤基,管涌通道的渗透破坏都开始于覆盖层薄弱处.  相似文献   

5.
汪文淑 《民营科技》2013,(4):197-197
水库大坝的病险主要集中于漫顶垮坝、坝体或坝基的渗透破坏、建筑物与坝体的接触渗透破坏、坝体滑坡破坏、坝体裂缝和变形破坏以及地震导致的液化或其他形式的垮坝破坏等形式。针对这些病害成因,可以选择不同的除险加固方式,如坝体加高培厚技术、混凝土老化及病害处理技术、坝体与坝基防渗加固技术等。现主要对水库大坝混凝土老化及病害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堤基管涌进行了砂槽模型试验研究,观察并分析了管涌发生、发展并导致溃堤过程的现象。试验表明,管涌破坏均发生在强弱透水层的接触面,只要低于临界水头,管涌就仅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并最终停止,如果超过临界水头,管涌通道持续发展并最终与上游河水连通,连通水流的强力冲刷力最终导致堤基整体破坏和溃堤。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15):91-94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建立尾矿坝三维模型,并且基于M_C准则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尾矿坝进行静力稳定性评价分析,采用整体位移和安全系数两个指标评价尾矿坝的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避免了极限平衡理论评价尾矿坝稳定性时将土体视为刚体的缺陷,使结果更为精确可靠。采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法对对尾矿坝进行动力稳定分析。反应谱法考虑了土体的弹塑性结构和坝体结构的动力特性,避免了拟静力法无法考虑结构动力特性反应所带来的不精确性;时程分析法既能考虑地震持续时间对尾矿坝地震效应的影响,同时也能计算能量的损耗和考虑坝体的非线性结构,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得出反应谱理论的局限性。从多角度多方法进行尾矿坝的稳定分析评价,才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有效率地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彭朝洪  孟祥瑞 《价值工程》2015,(10):120-122
尾矿库是矿山生产中的重要措施,其安全性不仅关系到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关系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尾矿坝是尾矿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尾矿库所发生的事故多出现在尾矿坝的失稳破坏上,因而对于尾矿坝稳定性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倮果沟口尾矿库的堆积坝进行研究,对其所处区域环境和地质构造、堆积坝本身结构与岩土体成分进行了调查,结合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取得的坝体不同岩土体成分的一系列物理力学参数,对堆积坝的在当前状况以及设计标高状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得到其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提出现状坝体及最终设计坝高(1080m)在正常工况下整体稳定,基本无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最大主应力无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最小主应力在堆积斜坡坡度明显变换部位出现集中现象,未出现拉应力,同时局部剪应力较为集中,仅局部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庞凯 《民营科技》2014,(2):212-212
险情发生后应迅速降低库水位,减轻险情压力和抢修难度。这是因为当水库发生险情时,如果库水位在接近校核洪水位或持续高水位的情况下,大坝渗透压力、渗透比降、水,压力增加,将会加剧漏洞、管涌和流土等险情的恶化。并且在高水位作用下的滑动力增加,大坝更易出现边坡失稳、发生滑动的状况。坝体涵管在地基土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将会发生严重渗透破坏,并会造成洞身塌陷、断裂、下沉,坝坡出现塌坑等危险情况;泄水建筑物(溢洪道)、输水涵洞(管)闸门因水压力过大而无法正常开启与关闭,高水位亦可能导致漫坝状况。当工程出现险情时,降低库水位一般是抢险工作的第一步工程措施,同时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尾矿库坝体变形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尾矿物理力学性质以及上游式尾矿堆积坝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文地质环境的控制,上游式尾矿堆积坝的变形(包括沉降与水平位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从沉降观测的角度上看,还是有其规律性的,文章利用柿竹园烟冲沟尾矿库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变形观测资料对上游式上游式尾矿堆积坝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该类坝型的管理工作以及安全稳定性评价增添便利。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19):117-119
本文采用上游式筑坝工艺制作尾矿坝室内物理模型,并基于相似理论在该模型上进行模拟降雨漫顶的溃坝试验,重点研究了上游式尾矿坝漫顶溃坝过程中的溃口扩展机理。分别得到了溃口深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和溃口顶宽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同时,模型试验显示溃口顶宽出现间歇性的展宽现象,理论分析了出现该现象的机理。该研究不仅完善了上游式尾矿坝漫顶溃坝的机理,同时对尾矿坝事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8,(5):177-179
根据尾矿库的现场实测的工程条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某断面的二维数值模型。结果表明:浸润线从内侧坡面至下游外侧临空坝面逐渐降低,经过初期坝后下降明显,溢出点在下游坝趾上约10m处。现在标高下尾矿坝的安全系数为1.63,最小系数的滑面位于坝体外侧的中上部,近似圆弧滑动;最小安全超高下的终高尾矿坝安全系数为1.43,不稳定区域扩大,渗流溢出点在坝趾上约25m。均大于规范最小安全系数1.25。因此该尾矿坝的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王友库 《民营科技》2010,(12):45-45
通常尾矿库坝体变形是受尾矿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尾矿堆积坝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文地质环境的控制,尾矿堆积坝的变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从沉降观测的角度上看,还是有其规律性的,现对尾矿库体变形的检测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8869座尾矿库,其中"头顶库"1425座.尾矿坝是尾矿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尾矿库的安全,因此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提升坝坡本质安全水平至关重要.坝坡稳定性分析是评估尾矿库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定量计算尾矿坝边坡稳定性系数是判断尾矿坝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计算并选用适合的定量计算方法对确保稳定性系数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极限平衡法和离散元法分别计算了尾矿库边坡稳定性系数,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为合理选用边坡稳定性定量计算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概念,从常见的混凝土耐久性破坏如冻融破坏、渗透破坏、碱骨料反应、混凝土的碳化和化学侵蚀这五个方面对混凝土结构发生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和介绍,并提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GEO-STUDIO系列软件GEO-SLOPE进行坝体稳定性分析。将各工况浸润线位置导入到SLOPE/W里面,使用瑞典圆弧法、毕肖普(Bishop)法、Janbu法和Morgenstern-Price法四种计算方法。预测尾矿坝堆坝过程中不同堆坝速度下安全系数。为预测尾矿坝堆高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堤防大坝工程进行抗渗加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益盛 《民营科技》2010,(7):192-192
渗透破坏是堤防、大坝工程中最普遍的质量安全隐患,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控制是管理者必须长期为之奋斗的问题。目前在堤防、大坝工程中对付渗透破坏问题比较常用的技术有灌浆、防渗墙、高压喷射注浆、深层搅拌法、排水固结法等。结合工作经验介绍了应用防渗墙灌浆、高压喷射注浆治理堤防、大坝防渗破坏技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尾矿坝施工是尾矿库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尾矿库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而在软基尾矿砂上建设子坝成为更加困难技术的难题。结合一期尾矿坝的建设技术阐述了软基土石坝的施工技术在建设工程上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情况,该施工技术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很好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尾矿坝的持续稳定运行,本文运用PFC颗粒流软件结合强度折减法模拟尾矿库滑坡过程,分析滑坡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运行规律,将尾矿库微观粒子滑坡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确定尾矿库薄弱位置,为进一步提升尾矿坝本质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8,(13):93-94
昆明某深基坑工程采用土钉墙作为支护形式,在基坑开挖至粉土层时,局部坡体发生滑塌破坏。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特点和支护方案,分析粉土层发生渗透破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供其它相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