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资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是其适应地域环境形成的独特肌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30个传统村落为例,从整合度、连接值与可理解度三个方面对这些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了解析,以期能为蔚县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挖掘、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琳  余建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32-中插39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趋势已从单一关注村落本体,转变为区域尺度及村落群体的视角.浙江传统村落的内涵与范围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分为五大文化地理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集聚)型,从空间集聚、山水关联、道路关联、城市关联进行多维度空间分析,评估传统村落空间影响力;通过自然文化资源、特色路径与特征线路的要素整合,传统村落分为优先、重点、一般保护利用型;落实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保护开发要求,构建全省“四级十五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并进行保护利用要素引导与管控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纽带。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承载着村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空间重构是引导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达到新平衡,实现传统村落走向美丽富裕的重要途径。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太原市赤桥村为研究对象,以赤桥村的空间形态和文化记忆为切入点,分析了赤桥村公共空间的特色,归纳了其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点、线、面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更新策略,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早  叶茂盛  黄晓茵  朱玉蕊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24-中插31
在传统村落居住与旅游混合发展的进程中,伴随居民与游客空间使用的交织与差异,村落空间功能与形态面临着调整与演变.从空间与行动关联视角出发,采用GPS行动实验对徽州村落街巷中居民与游客的行动及停驻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探讨空间因素及组织模式对居游停驻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空间因素的种类与组织模式对居游停驻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空间形态因素是居游停驻的基本条件与模式组织的积极因素,功能属性因素增强游客吸引并导致居游停驻分异,环境要素与开敞空间结合的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游共同停驻.同时,反映街巷空间历史形态的无商业空间模式,对居游停驻产生相同、分异或自主调节等不同的作用机制.由此,以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模式为基础,结合主体需求,提出村落街巷空间保护与利用协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理解,运用观察法、 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衰败、 村落的情感基础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关于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传承与建设的思考,探讨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公共交往空间,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余维君 《城市发展研究》2023,(10):90-96+133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响应历史文化传承的紧迫需求,也是践行乡村振兴理念的一大举措。尝试从“社会—空间”视角认知传统村落的内涵,探索“社会—空间”的整体性保护路线。研究将社会形态作为一种认识传统村落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空间”领域性、秩序性、标识性的认识,提出三种社会空间关联:一为“社会—空间”表现形态,即村落内部的社会体系所依存的空间范畴。二为“社会—空间”的结构格局,即社会群体塑造的聚落形式与功能。三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单位,即以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为标志的社会共同体组织。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对传统村落的理解和保护应该立足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一方面侧重物质空间对于社会结构的承托;一方面关注社会形态对于物质空间的反应。思考传统村落的本质特征,希冀实现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的关联保护。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9.
封闭与开放:城中村空间解析——以广州市车陂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云  陈洋  李郇 《城市问题》2007,(7):63-70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社区重构角度出发,以关中地区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及文化活动的总结,对比目前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及传统文化状况,分析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保护及文化传承在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探究如何在社区重构过程中保护其传统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农村社区,为农村社区重构及城市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实现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化进程包含由空间转型向文化转型的双重过程,由此促使农村由传统村落治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从北京近郊区的实地调查结果来看,在农村社区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尽管空间转型影响了传统村落文化,但农民的日常生活依然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文化转型产生出"文化堕距","村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农民的终结"。然而,特大城市的土地价值内嵌于农村社区化的空间转型,极大地促使了农民原初的生存理性转变,这可能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大城市农民市民化进程呈现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发生、发展,与王朝政治形态的大一统思想密切相关.通过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空间礼制的讨论,探讨我国传统空间观念的礼法政治内涵,及其对后世聚居空间观念与空间实践的影响,揭示了王朝政治形态在传统区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四川省8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2技术平台和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自然条件、民族构成、交通因素、社会经济条件来探讨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市(州)尺度看,传统村落集中于甘孜、阿坝、泸州市、雅安市、自贡市、南充市;传统村落在四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川西地区,其次为川南地区;②从影响因素来看,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对村落的分布影响较大:村落密集于高差起伏较小、地形相对闭塞的区域;同时,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民族构成和经济条件也存在相关性:距离中心城镇较远、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区,也是村落分布的集中区.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会带有明显的地域场所特征,这种空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等要素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如何科学把握传统聚落中的这种关联机制,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考察、现场测绘与先进空间分析的方法,尝试对云南怒江地区以独龙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生成逻辑进行解析,通过经验描述与理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聚落形式背后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掌握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的文化基因及其生成脉络。  相似文献   

15.
刘其华 《价值工程》2012,31(1):67-68
随着广州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乡村落小洲村的传统公共空间正在经历功能衰落、消失、整合及置换的系列演变。本文首先分类探讨了小洲村传统空间功能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公共空间演变的动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包括修复河涌水体形态、恢复水乡风貌;旧区保护与控制;完善产业结构以及延续场所精神四点建议来促进小洲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演变。  相似文献   

16.
李旭  马一丹  崔皓  张新天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12-中插17
空间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能量的利用.历经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传统聚落具有应对和调节自然气候的性能,研究其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模式与机理,有助于探索地域低能耗的气候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以巴渝地区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基于历史文献与遥感信息提取,综合GIS形态分析、风场模拟与实测的方法,研究山水格局、街巷结构及建筑布局与山地地...  相似文献   

17.
许怡 《价值工程》2015,(14):203-205
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承载村落民俗、节庆、歌舞等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场所,是村落中的重要节点,本文将从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村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的经验入手,以此作为范例,借鉴其在传统村落中如何从整体格局和尺度考虑来构建真正适应于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同时结合建水县官厅镇苍台村公共空间现状情况分析,比较得出适合于苍台村的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为下一步苍台村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聚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融合接触—筛选—融合的过程,会在聚落空间形态上通过相关意向与符号反映出来。为丰富传统聚落类型与空间理论研究,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从文化—空间角度,运用类型学方法,立足山水格局、聚落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四个层面,总结客家文化与广府侨乡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取两类聚落空间形态元素及原型,与典型客侨聚落黄洞村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在客侨文化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形制及融合规律,以期为传统聚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平衡的科学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艺术家聚集型村落内艺术家与村民主体社会关系及其外表出的空间特征进行切入,通过对与艺术相关的土地权属变化地图、艺术家与村民主体日常生活空间变化地图进行梳理,探究艺术家聚集型村落的空间演进特征,以及与之交织的社会嬗变、艺术家与村民主体的社会交融过程,对艺术家聚集型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6,(2):160-162
社会发展带动周边地域性乡镇、村落发展,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发现,城镇空间拓展以传统"摊大饼"模式为主,催生了一系列地域性模糊、同化现象,不利于地域文化产业构建。因此,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郊古镇,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以新的视角,探索城郊古镇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