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民法典是一国生活方式的总结和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前中国的民法典正在制定中,民法的法典化可以使民法体系化,有效地解决单行民事和经济法律、法规彼此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当然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争论,在此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如:对于法典制定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可仓促进行;形式上的问题也不应该过于纠结,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体权利的制定和完善方面.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8,(5)
《民法总则》实施不论是对民法典的整体制定,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受到《民法总则》实施直接影响的商主体,如何理解这些调整变化,如何尽快适应新的法律规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则。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私法、权利法,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1市民法的概念在所有的西方语言中,“民法”都是市民法。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虽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法学界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表明,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民法催生和增强市场失灵,经济法则矫正市场失灵;民法是对市场经济中权利的初始界定,是国家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之法,或称市场机制之法,而经济法是对权利的重新界定,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之法;民法确立市场自有制度,经济法则确立政府干预制度。  相似文献   

5.
民法本位问题是民法哲学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概括起来,存在三种角度与模式:从民法的主体观察,主张民法的个体本位论或社会本位论;从民法的内容观察,权利义务是其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民法权利本位与义务之争;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角度分析,则存在权利本位或权力本位之说。因此权利——权力关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郭德湘 《当代经济》2000,(12):40-41
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根本法、基本法、单行法。民法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法,与商品(市场)经济是颁臾不可分离的。 首先,从历史沿革看,民法和商品经济紧密相连。恩格斯指出:“民法准则只是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罗马法、1804年产生的《法国民法典》、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1992年制定的《苏俄民法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法体系包括内在和外在双重体系,分别通过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各种概念等构成了整体的民法体系。而随着我国社会基础的变迁,我国民法的内在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和渗透到外在体系中,因此,我国民法双重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地结合我国的社会基础实情。在详细分析我国民法的内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法中人的理解和民法内外体系变化在物权法中的体现,详细地分析我国民法体系建设情况,以期促进我国民法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法的适用范围即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民法何时何地对何人发生效力的问题。学习、了解、掌握民法的适用范围,对于适用民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文鹏 《经济师》2003,(11):49-50
文章通过对民法体系中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其特点的分析 ,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补救措施。并针对当前我国审判实践中这一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谢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10-211
民法产生于市民社会,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并以商品经济为经济条件。在市民社会中,所有人身份平等而且自主,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庞大,市民社会一直不发达,这是民法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法是私法的全部,公私法划分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民法所特有的私法传统与理念。市民社会的平等和自主决定了民法最基本的理念和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12.
巩燕 《经济师》2002,(4):82-83
在民法领域中 ,民事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是两类基本的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专设“民事责任”一章 ,就两类责任分别做出了规定 ,但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多重性 ,常使这两类责任发生竞合的现象。文章指出 ,解决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 ,是各国民法对多重性违法行为作出承认和解决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嘉 《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69-170
环境人格权是环境保护需求在人格权法中的反映。传统人格权法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环境利益,民法应当规定环境人格权。依托于民法理论、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私人利益保护目标,从环境人格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环境人格权制度的特征、内容和及私法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罗丽娅 《经济师》2010,(5):73-74
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是各国民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就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文章对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的认定作了研究,讨论了我国民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对其效力文章认为是效力待定,历史的结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同时指出了法律存大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格理论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进程。罗马法以人的身份作为界定人主体资格的标准;法国民法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主体依据;德国民法以权利能力作为民法上人的资格。近代民法创立了抽象人格理论,现代民法开始关注于具体人格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作者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新的价值定位,建议在制定物权法时,应注意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以及善意取得制度与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制度、物权法中的时效取得制度的衔接和协调。  相似文献   

17.
徐蓉 《现代财经》2007,27(1):59-62
所得税中的“所得”是纳税人依民事活动所获得的各项财产,因此所得税的征收实际上会影响到纳税人的财产所有权。因而作为公法的所得税法与确认和保护私人财产的民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所得税法是关系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律制度,而民法是调整私人主体的财产关系的法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如果没有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那么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等问题将无法确定,因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税法的过程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总则》第16条第一次在基本法中规定胎儿的利益保护问题.胎儿利益的保护不仅有理论依据,还有不同的立法模式能够参考,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在实践中,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问题不仅限于《民法总则》规定的继承与接受赠与两个方面,还有健康权、抚养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9.
民法在调节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是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其规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后 ,民法对经济秩序的调整出现了一些不足。民法局限性的实质是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为了消除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缺陷 ,民法进行了自我修正。  相似文献   

20.
鲍雪霞 《经济师》2007,(7):20-20,69
不当得利是民法中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无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者应返还其利益,不当得利的返还成为理论界争议的问题。文章从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返还范围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