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的基本规律,是确定农业生产合理投资限界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应用这一规律,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报酬递减规律是在指既定的条件下,在单位面积上连续追加投入劳动和资本,当投入的劳动和资本超过一定限界时,则追加部份所得报酬会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收益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人们把这一现象概括为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通常是在农业生产中假定某些生产要素不变,仅仅变动其中某一些生产要素,在连续追加投入时所出现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经常不变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所以,人们又把报酬递减称为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扩展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依赖性,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得到的结论有:中国省域农业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局域集聚的特征;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50,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43,而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劳动和资本是中国省域农业产出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研究区域农业产出行为不应忽视空间效应,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需要考虑邻近省域之间的农业生产互动,引导各个区域合理地投入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1.关于高产高效同步的可能性 高产能否高效,这是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一般认为,随着单位面积产量与投入的增加,效益将减少,报酬将递减。果真如此的话,随着单产的增加与效益的下降,人们  相似文献   

4.
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分析农业生产效益,指导农业生产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产业转型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规模报酬分析模型,研究了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所带来的产出效应,并依据模型分析找出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平衡点;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并采用法律约束的方式,将农业规模经营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法律约束框架体系下的适度规模经营会对当前农业转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推动农业机制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四个不同视角,详尽阐述了这种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设计,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要实现400公斤。按照这一目标以1993年总产越过4.5亿吨计算,今后几年需增产的粮食数量为500亿公斤。根据我国多年来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资料分析测算,每形成500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必须保证1500万吨的化肥投入。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实践和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都证明:化肥投入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成正相关系。但是当投入接近或超过其临界点时,报酬呈递减趋势,这是我们增加化肥投入时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届时应调整化肥施用结构与成分,以合理的配比,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昌图县位于辽宁北部,现有耕地面积40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七五”期间粮食平均年产13.5亿公斤,农业的总产值每年约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粮食的丰欠和效益的高低,直接左右县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才能达到高效,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1.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好的农业新成果和配套技术,只有通过农民,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的高低。据我们1989年至1990年对农民素质的调查,全县有中低产户12万户左右,户均占有耕地22亩,共占有耕地260多万亩。其中中产户6万户,粮食平均亩产比高产户亩产低40—60公斤,可少收粮食0.52—0.78亿公斤;低产户6万户,平均亩产比高产户亩产低100—150公  相似文献   

8.
一、专业化生产与农民增收农民进行生产的目的在于增加商品供给 ,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由此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 ,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为手段加以实现。简而言之 ,就是通过充分发挥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达到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为了发展商品生产 ,自然要增加投入 ,但固定的分散狭小的土地规模 ,投入大量的劳动、资本后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必然会发生作用 ,农业总产出和农民总收入必然受到抑制。因此 ,农民总是千方百计力求扩大土地规模以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业效益、农业生产项目效益和劳动工日报酬的视角对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按照官方核算,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极高,但存在严重的虚高现象;用市场雇工价格矫正家庭用工费用后,粮食生产只是微利甚至无利;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亩净收入、亩利润大大低于蔬菜和水果生产;2010年前,粮食生产的工日报酬逐渐改善,甚至略高于农忙雇工价格,但2010年后越来越低于农忙雇工和外出农民工的工日报酬。本文认为,中国粮食生产效益较低的核心问题是粮农全年总收益较低,主要原因是粮农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充分就业,提高粮食生产全年收益的根本途径是扩大经营规模,以规模优势来抗衡高价值作物的单位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肥料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肥料投入1975年以前以传统的增施有机肥为主,1976年以后转入增施无机肥为主。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80年来边际投入产出递减已十分突出,增产不能增收,大量投入化肥已不能起到开发耕地潜力的作用。未来耕地潜力深度开发和农业增长应转向高产技术的创新,特别要主攻能增加现代生产要素量和提高其产出效率和效益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粮食生产主要受到社会重大变革、政策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农资投入、科技进步、价格变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产比播种面积对总产的影响更大。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成本、效益限制。分析粮食增产潜力,文章认为应以农用水资源为主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确定河北省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与布局以及粮食产量目标。提出应在基本粮田保护区设立、中低产田、水利建设与节水、优良品种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着力加强。同时在耕地流转、政府投入、种粮补贴等方面也应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采用三种不同的粮食生产种植形式,开发吨粮田4777亩,平均亩产粮食1069公斤。通过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开发吨粮田能取得增产增收效果,但由于机会成本、边际报酬递减及经营管理等原因,相对经济效益较低,进一步开发吨粮田的对策和措施是:合理区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兴修水利和建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题一、优化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使农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连接合理化,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源,向结构优化要效益。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形成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农业增长必须首先稳定和增加粮食生产。这就要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优先保证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畜牧业、林果业,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并且使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要发挥当地生产传统优势,山区、水面、土地资源优势,某种农产品种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用水存在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下、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影响着粮食安全。本文以13个粮食主产区为例,构建了包含水、耕地、劳动力、资本等粮食生产要素的粮食生产函数,并对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量正相关,在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投入每增加1%,粮食产量增加1.96%。受水资源限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将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油学会刘兴信撰稿认为,粮油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确保供给,改善质量,提高人类营养与健康水平仍是对世纪食品科技研究的主题。1.确保供给,依靠农业技术革命。周世纪谷物在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仍将占主要的地位。按人均占有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极限计算,今后30年内粮食生产能力要提高1.5到2亿吨,单产要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比目前单产水平提高55%到60%;;农业已跨入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科技革命的进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它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生产要素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这里指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实物量变化,不涉及二者的价格变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由来已久,首先是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杜尔哥和英国安特生分别同时提出的,此后得到比较广泛的引用。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投入导向DEA分析方法,以粮食大省河南省为例,估计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考察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变化,估算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经济效果,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果不明显的基本原因。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很大,导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本文指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需要以优化粮食生产投入结构为抓手,确定各地结构调整方向和优先序,调整粮食生产政策和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原因,粮食生产仍表现出规模小、品质差、品种单一、商品率低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粮食生产也必将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从世界各国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的规律看,粮食作为商品在生产和经营上是微利的,即使是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粮食的比较效益也是很 ,必须靠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出效益。因此,在市场条件下,要确保市场的粮食供应,就必须要保证粮食生产有效益;要确保粮食生产出效益,就必须要使粮食生产上规模,实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我省再生稻生产的实践富有成效,很有前途。大力发展再生稻,是调优水稻结构,实现粮食产业优质高产、降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当作为农业发展新阶段,实行粮食乃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再创江西农业发展新优势的一项带战略性的举措来抓。一、重新认识和积极发掘发展再生稻对再创农业新优势的战略意义首先,发展再生稻是提高粮食生产力水平和促进农业新发展的得力举措。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指出:“不能忽视农业,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非要继续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