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对规范企业债务重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证券监管规则导向的扭曲以及会计监管力度的不足,致使上市公司屡屡能够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利润操纵。2006年实施新准则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实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使得债务重组交易更加复杂,监管难度加大,本文在剖析两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了1999年和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下重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重组后公司长期业绩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减少了重组公司利用重组收益以达到扭亏为盈、股权再融资和撤销ST的动机;同时,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下重组公司重组后的长期业绩比1999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下要好。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更抑制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使得重组公司的长期业绩更好。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在强调能够以货币计量、谨慎性等的同时,而作为唯一规范债务重组的专门法规的同时,却弱化了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本文从法律的角度,重在研究了该准则在各种债务重组方式下的会计处理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揭示了债务重组后债务人、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并对会计准则的修改提出建议,以体现出法律上的公平、等价有偿等原则,维护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债务重组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体系建设的跨越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困难界定、公允价值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债务重组收益以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问题。本文拟从债务重组的演变、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化、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债务重组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体系建设的跨越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困难界定、公允价值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债务重组收益以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问题。本文拟从债务重组的演变、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化、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府出台的相关企业发展政策的增加,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更新或被淘汰,债务问题也随之增多,相应的解决办法也随之产生.目前,债务重组已变成多数企业解决债务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说明了债务重组的内涵和主要重组方式,在此基础上,以举例的方式重点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间交易活动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一部分企业因无法收回债权,会出现以物抵债、股权抵债等情况。新会计准则中对债务重组有着新的规定,针对债务债权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债权债务进行核算。并针对新会计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规定要求,明确核算工作方法及要点,以此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就现代企业会计对债务重组的核算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周莉 《中国外资》2013,(18):122-122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间交易活动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一部分企业因无法收回债权,会出现以物抵债、股权抵债等情况。新会计准则中对债务重组有着新的规定,针对债务债权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债权债务进行核算。并针对新会计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规定要求,明确核算工作方法及要点,以此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就现代企业会计对债务重组的核算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1998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又对此准则进行修订,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业务作了会计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将成为促进当代中国企业真正发展的又一推动性制度。而其中的债务重组相关准则有了原则性的变化,成为新准则中被关注的亮点之一。本文将通过新旧准则及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来对变化后的债务重组的利益人的影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规范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同时又为防范少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操纵利润的企图,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定义、计量模式、损益确认等方面较之旧准则有显著变化。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布实施会对企业会计信息、纳税行为及上市公司利润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会给会计准则的完善、企业改革及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出清"僵尸企业"是促进我国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开展金融债务重组,是当前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实践中,企业金融债务重组中出现的重组模式受限、法律风险防控难度大、债权人委员会缺乏上位法支持、相关主体职责不清等问题,其症结均在于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空白。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企业金融债务重组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建议从四个层面入手填补制度空白,包括借鉴现行规定研究制定破产预防法律制度、出台行政法规细化各方权利义务、出台司法解释赋予债权人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放宽金融债务重组模式的监管政策限制等,为破解企业金融债务重组的瓶颈问题、加快出清"僵尸企业"进程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财务困难的一项重要举借。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对于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本文读者对企业债务重组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务重组法规,作者就企业债务重组的原因、方式、损益的确认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吴植勇  赵勃 《会计师》2009,(10):82-83
<正>一、引言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债务重组准则的巨大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一大显著特点。旧准则下,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阻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而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非货  相似文献   

15.
债务重组往往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影响,债务重组日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债务重组收益归属的会计期间。实务中,一些复杂的债务重组,例如破产重组债务重组收益目的判断和资产负债表日后的债务重组,需要结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新旧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入账价值属性、债务重组方式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有较大不同。新准则下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增加当期利润;债权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从而减少当期利润。  相似文献   

17.
武森林 《财会学习》2015,(16):66-6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企业也在国家的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发展,同时,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先进经验的外国企业、外国资本不断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也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就会面临市场的淘汰。近年来,很多企业由于在技术更新、经营管理上不能学习先进经验,导致了企业出现了技术落后、管理低下,出现亏损。为了应对企业面临的困境,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企业债务重组来换取企业经营上的好转。为此,我国也对企业的债务重组进行法律制度上的规定,来对企业进行规范。本文从企业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和在实际中财务对债务重组的处理方式,以及债务重组后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适合企业的债务重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晖 《会计师》2009,(1):24-25
<正>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新债务重组准则颁发后,对其会计与税务处理尤为重要。本文拟对债务重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剧变,为了我国能适应国际市场,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平稳发展,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于相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债务重组的定义和方式,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方面.另外,“公允价值,”定义的引入,使我国的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变得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第12号”)相对于旧准则有两点主要变动。一是重新界定其含义,把清算改组债务重组和非财务困难的债务重组排除,限定了只有在债务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