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寇晓燕 《全国商情》2009,(18):129-130,119
村民自治是对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前村民自治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针对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演变成村干部的自治、不法势力和宗法势力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对策,村民自治一定会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重大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社会健康发展。村民自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政治保证。村民广泛参与能够谋求各方利益的均衡,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村民自治是农村弱势群体凝聚起来的社会条件。是普通老百姓表达诉求、民主监督、当家作主的好形式,也是从源头防止腐败,培育农村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权益保障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组织法》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以贯彻执行,我国农村村民的自治权利怎样才能得到切实保障?新时期村民自治权益保障要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说自治,村委会需要更多自主权;二、要权利,不以“一票”论民主;三、话“两委”,村民亟需监督权;四、动真格,村务公开贵在真实。  相似文献   

5.
6.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研究村民自治问题是近三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研究,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成因研究,深化村民自治的对策研究,关于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证研究等,且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新形势下,加强开展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证比较研究.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研究和制度创新,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研究等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项新生的基层民主政治和乡村治理形式,长期处在政府任务的"紧约束"状态下运行,出现"行政化"倾向。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释放了村民自治的生长空间,为其向"自治性"的本我回归提供了可能。能否把握机遇,促成转变,是决定当前和今后村民自治发展的关键性步骤。  相似文献   

8.
实行村民自治后,部分村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村"两委"之间的关系,导致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村民自治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理顺村"两委"关系,主要在于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依法治村和提高村"两委"成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以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村民自治为例,针对目前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中的困难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民的民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个人产权及其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公共选择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核心机制。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如下的认识: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在"经济人"假说上的同一性;集体行动的背后总是能找出个人的动机;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可以应用交易行为的同一分析框架。进一步说,完整的个人产权,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动力与前提条件。所以,村民自治的构架应该按照明确个人产权→个人利益驱动→自由、独立的决策的思路去建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中,农村中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第一产业的兴盛,关系农村的长久治安,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第一部关于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到现在,我国选举制度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风气改善、社会稳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选举制度的不完善、贿选、乡政府干预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实现基层群众的真正自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H镇20个农村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换届选举的调研样本,在对其民主换届选举选民参选率较高、选举功利化趋势明显、选民的理性预期不足、不恰当选举现象存在和选举过程中网络因素增加等现象透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换届选举存在问题进行了审视,寻找现行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多元利益主体间存在博弈和选民理性意识不足等制约因素,并以H镇农村作为折射点,进行城乡结合部地区村民自治发展思路探索,提出加强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依法遵守乡政村治的界限和加强理性选举文化培育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女性的参选参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进一步体现和对男女平等思想的更深层次的践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农村青年女性参政的现状、困境、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农村青年女性的参政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可以从私法自治的角度去理解,主要表现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权利和自由。私法自治是反垄断法的一个运行机制,私法自治与反垄断法正相关。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在机制。反垄断法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反垄断法优先适用。私法自治是处理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关系的基础,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无需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标,反垄断法表面上的消费者利益条款是合理标准的适用。  相似文献   

15.
自治和行政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工具,两者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自治主导型、自治行政均衡型、行政主导型等不同的治理路径,进而形成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等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以三种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为例,集体资产产权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行政均衡型治理路径并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宜选择行政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江西余江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安徽天长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广东东莞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别以自然村、行政村、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理绩效。乡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以兼具自治和行政双重职能的行政村为基点,基于治理事项的具体要求、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关联及其治理能力和资源选择适宜的治理路径和基本治理单元,或下沉至自然村等,或提升充实行政村(能力和资源),或上升至乡镇等,形成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并加强各基本治理单元的治理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绩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各地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其中网格化治理是将现代治理技术应用于城乡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之一。然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治理资源和治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将适用于城市社区的网格化治理直接植入式地运用于乡村治理体系中,将带来治理技术与治理基础的冲突。成都市Q村在推进网格化治理的实践中存在形式化和冗余性等问题,表明网格化治理难以在乡村社会落地(即具有“离土性”)。邻里相知的熟人社会、守望相助的生活逻辑、均衡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内生自治的村庄公共性等决定了村民自治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最为适宜的治理方式,要使网格化等现代治理技术在乡村落地,必须坚持乡村治理的自治属性,提升治理技术的内生性,实现治理技术与村民自治的融合,协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复苏和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由于就业增加必然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需求,因而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以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而且要形成全社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的提出,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大连市湾家街道为对象展开调研,重新定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分析了执政环境和执政资源的变化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执政能力、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了做好农村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港口、产业和城市是三群联动的主体。文章从三群联动视角入手,通过对福州可门港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港口开发的一般路径。天然的资源禀赋赋予港口开发定位;在政策及腹地产业中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下,港口临港产业动力源被撬动,催发腹地产业、临港产业的聚集,推动港口有效开发;在产业带动经济活力、城市配置资源要素的影响下,发挥港口内扩外拓的作用,形成三群联动促进港区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