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理论逻辑与改革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诠释不清、改革导向不明、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尚未充分体现等问题,本文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逻辑,明确未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当基于"权利—价值—经营—管理"的理论逻辑体系框架,其中自然资源资产权利应当包含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等对象内涵,以完整、明晰和稳定作为权利实现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显化应当基于生态、经济等价值的全面认知,针对不同资产类型分类采用不同价值评估方法,完善市场培育、价值调节和公平分配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既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规避可能风险,又要实现高品质利用,因而应当以底量保安全,以存量、数量、质量、差量和流量保协同,优化完善编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则应当打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割裂的现状,实现系统统一管理并建立全平台、全过程、全资源和全空间的综合监督机制。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以"三维立体多权化"、"生态价值具象化"、"安全品质六量化"和"系统监管综合化"为改革导向,以期全面推进未来多维、绿色、高效、安全、品质、有序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式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2.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是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基础性工作,它以资源调查工作为基础,通过查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信息,估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实所有者权益,达到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的目的。资产清查试点的主要成果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的底数、资产清查价格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等,成果主要数据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整合现有各类调查成果,二是补充调查资产属性信息。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根据资产清查成果应用的特点,主要有嵌入式应用、分析式应用和反馈式应用等三种应用方式。今后应通过逐步完善细化技术方法,提高资产清查精度,进一步扩大资产清查范围与内容,建立与其他工作的衔接机制等,形成更具有支撑力的资产清查成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界定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理论内涵,明确规划定位、层级和分类,剖析规划引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理顺规划编制逻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实践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规划即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提,以资产配置高效化、综合利益最大化、所有者收益最优化为根本目标,由不同履职主体对权责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目标、方向以及空间时序进行统筹安排的过程。规划定位为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以及资产规划、专题规划和配置单元规划三类。(2)资产整备、资产配置和资产经营是规划关键策略和抓手,通过规划实施,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交易化、产品服务资金化,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要素价值—交换价值”演化。(3)资产规划编制实践要以“整体管护、整体配置、权责利统一”为根本原则,按照“目标导向+分区调控+策略牵引+协同落实”的逻辑开展。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规划是引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明晰权利—高质供给—市场配置—价值显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系统监督”全链条管理的关键,从资产价值实现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做补充,是推进“两统一”协同的重要桥梁,需尽快完善规划体系,深化技术规范研究,统筹开展各层级规划试编工作。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把森林资源作为资产纳入资产化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改革,也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高效的管理手段;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初步分析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在"国土三调"等现有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统一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叠加生成七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实物属性信息,并利用现有各类自然资源价格成果建立全国资产清查价格体系,估算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基本摸清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本文在河北省试点工作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工作流程和方法,在示范区域进行实践工作,提出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建议,为全面铺开清查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解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的性质、定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关系、编制路径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基于产权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和资产规划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结果: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兼具民事和行政属性,基于所有权和监管权的规划内容应有差异。规划定位是包含了资产选择搭配规划、资产运营规划和资产管理工作规划的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顶层设计,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的国有资产运营规划。自然资源资产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互支撑、补充。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方案应按照“分区、分类、分级”的技术思路编制,规划内容应包含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和资产保护使用方案两项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两山"理论的新时代内涵,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分析"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路径及其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路径。结果表明:"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精准调查,在明晰生态资源产权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其价值进行核算,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方式将生态产品货币化。因此,应该建立市场化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公私合营"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以便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得以可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损害的概念与内涵,界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的范围、主体与规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损害具有财产权益损害与生态环境权益损害双重属性,自然资源资产损害与生态环境损害的内涵上存在交叉重叠。(2)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范围应界定为财产性权益损害,而生态环境权益损害应当与传统意义上纯环境要素损害一并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3)在现有委托代理机制下,应探索县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以属地为基本单位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4)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的具体行使程序应当包括线索发现、损害调查、鉴定评估、提起诉讼、监督与报告等环节。研究结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范围应界定为财产性权益损害,并以民事诉讼为基础建立行使程序。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逻辑规则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根本目标,核算的内容应以实物量核算为主、价值量核算为辅,应防止自然资源垄断引起过度有偿使用、过度价值化造成利益扭曲;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应包括面积、质量、价格,价值量核算应遵循可市场化原则;对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来说采用基准地价进行核算更具可行性。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性质上应属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范畴,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扎实、准确的调查与监测数据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存在资产所有权代理机制不健全、资产收益制度不完善以及自然资源所有者和监管者身份混同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诸多因素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实际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立法传统的影响、原有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中职能分工的惯性影响,以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属性的差异性等方面。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对再代理的设定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代理制度;合理选择对价机制,优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制度;通过推动“权证分开”对国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能与自然资源监管者职能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框架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资源资产核算、资产产权交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用途管制为研究重点,探索建立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实现路径,建立分步走的方案,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的重要基础,通过两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已初步建立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实物量数据整合方法,首次实现了在一张图上统一反映各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情况。资产清查的范围比资源调查范围小,需要核算资产经济价值,而且更加注重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状况。目前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所有权边界、使用权信息、调查精度方面尚存在困难与问题,因此建议:(1)加快建立资产清查统计制度,掌握资产底数及家底变动情况;(2)推进国土调查与确权登记成果有效衔接,逐步构建清晰、明确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边界;(3)将使用权状况作为清查的主要内容,逐步推进并最终实现全覆盖;(4)按照“低精度服从高精度”原则,逐步推进形成资产边界;(5)按照“图数一致”原则,建立资产清查统计数据库并形成数字化成果。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的新视角:城市土地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城市是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经营城市首先就要经营好城市最大的资产——土地,而城市土地整理是实现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本文还探讨了城市土地整理的特征及其在经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资源资产属性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个新颖话题,中央文件频频闪现,学术界众说纷纭,研究意义重大。一、自然资源资产属性与分类自然资源资产的属性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空间、能量、物质和信息构成了自然资源的四种形态。自然性、社会性、系统性构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称之为自然资源资产。要成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围绕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揭示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的实现逻辑,提出完善全民 所有权实现机制的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自然资源资产生态属性决定生态产品是自然资源资 产所有权实现的重要内容;全民所有权行使主体直接行使所有权意义上的资源资产管理权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保值 增值;通过自然资源保护和市场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及经济收益最大化,通过公益支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实现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 权实现,需在改善自然资源资产本底基础上,通过权利赋予、市场流转、收益分配和配套制度建设,为全体公众谋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蒙自市为例,根据土地、水、生态等资源要素的分析、赋权、叠加,计算出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根据对地形条件、区位条件以及限制条件各因素的整理和加权计算,得出蒙自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双评价"研究结果应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高值区域主要重合在蒙自坝区南部和西北部,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地方新建、扩建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区情况,以及区域内林地资源变化情况和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情况;(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空间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质量监管与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有助于审计工作组在正式建立审计方案前了解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形成有力的审计证据;(3)"双评价"结果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为自然资源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是打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全链条工作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委托代理机制运行逻辑、代理主体资产配置需求、规划实施技术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实施型资产规划应突出实施导向,从行权履职、时空、规划效用3个维度为自然资源综合配置提供参考方案,剖析编制实施型资产规划的必要性、定位与作用、规划编制关键技术内容,阐释实施型规划与既有的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发展规划、经营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统筹贯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工作链条角度出发,提出实施型资产规划的关键技术要点:(1)夯实资产清查统计等基础支撑;(2)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时空维度的综合整备;(3)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综合配置方案与指引;(4)做好资产规划与金融政策工具接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中央及地方党政领导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改革进程的推进,单纯的财务审计或传统的经济效益审计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避免过度使用或破坏自然资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发展双赢的结果.基于此,本文收集梳理...  相似文献   

19.
资源性资产是指企业控制或拥有的,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经过人工开发后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就农垦而言,主要包括农业用耕地、水渠、养殖滩涂等。资源性资产是农业企业生存和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一项最重要的资产。  相似文献   

20.
王腾  杨俊峰 《绿色财会》2023,(12):43-46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安排。本文以2010—2021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为样本区间,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测度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多期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显著提升山东省的绿色发展水平。据此提出优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状况的政策,既发展经济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