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颖 《品牌》2014,(12)
经济学似乎与幸福距离很远。而在经济学的坚深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世俗智慧”。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活着?”即一个人如何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婚姻、工作、事业等)进行最优选择。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两个世俗问题:其一是幸福的根源;其二是幸福与成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反思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追问效用的可测度性,探究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的嬗变,并重新审视效用的深刻内涵.梳理、评述研究幸福的文献,剖析经济学与幸福融合发展的脉络,论证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实际上是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的过程.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只有在嬗变中不断调整,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才能扩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费云舒 《商》2013,(1):80-81
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众多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能增加幸福,国外幸福经济学提出改变传统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以幸福最大化作为人类行为决策的最终目的.文章分析了幸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理论不同的效用最大化曲线.应用幸福经济学前沿理论对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决策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推动个体提升幸福水平.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批判了不幸福经济,分析了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疏离、对不幸福经济学的批判及幸福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文章围绕该方程式的经济学含义,对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该公式在生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与陈志武的交谈中,幸福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谈及自己的工作,他说:“我太喜欢做学问了。任何一天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我都会觉得很幸福。”谈及年轻时的拮据,他说:“那时多花一块钱所带来的幸福感,比今天我多花5000元要高很多。”并由此引申到发展金融业可以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谈及经济学的研究,他说:“我们需要对一些基本理念作全方位的梳理,消除过去很多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成见,并进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给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使老百姓过上更富有、幸福的生活。”仔细想来,这些幸福其实都环环相扣,因为毕竟,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正是增进人类的福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文章围绕该方程式的经济学含义,对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该公式在生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对传统福利经济学价值维度及其缺陷和以“幸福”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阿玛蒂亚·森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相关思想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社会福利的价值评判标准。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探析,并与其他标准的比较分析,得出构建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启示:增加弱势群体就业机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健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雪 《中国市场》2014,(26):167-168
据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明显提高,富有而不幸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本文就此深入研究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上对幸福研究的不足,并从幸福角度分析了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后根据当前社会对幸福的实践,为经济学的幸福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幸福学是基于心理学和经济学而提出的,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幸福学不是传统上人们认为的增加财富就能获得幸福,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有促进作用,幸福感的提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从斯密“经邦济世”的经济学本质和任务,到当代高度数理化和技术化的“黑板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在追求“价值中立”的过程中丢弃了自身的哲学思想渊源和伦理价值判断.结合我国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弊病,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将黑板经济学和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而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两者的融合剂;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应强化经济学的伦理价值教育和增加其他经济学流派的介绍,这有助于构建“学以致用”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幸福是经济学研究的回归,关注组织成员幸福感也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探讨了如何把幸福经济学贯穿于管理之中,提高员工工作的幸福感。通过幸福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塑造员工的积极人格,培养员工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员工获得工作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看过许多关于“幸福”的定义,但都太具体,缺乏抽象和准确的概括。有一个“范伟”版的“幸福”:“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茅房里仅剩的一个蹲坑被你占了,那你就比我幸福。”再看看网上.幸福的定义五花八门。最后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相似文献   

15.
金少策 《浙商》2011,(9):65-66
“幸福中国”、“提升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幸福”如今成为中国热议的关键词。那么,哪些浙商企业最具幸福感?为了更全面了解浙江企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本刊特制作了“2011浙商幸福企业30佳”榜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经济学中均衡思想为主线条,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剖析及反思。分析了经济学中均衡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均衡的悖论和均衡的困境。因而,必须重新了解我们经济学所使用的“均衡”的含义,甚至必须先了解“假设”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一)理论家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变为人家的“看法”;把自己的“看法”变为人家的“说法”;把自己的“说法”变为人家的“做法”。我们的尹世杰教授就是这么一个幸福的理论家!为什么幸福的理论家有属于理论家的幸福?其源盖在于,理论家的行为体现了作为理论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少,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主要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才差异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结构。但是,如果融入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看,“橄榄型”社会结构更能反映社会上民众的幸福程度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的重要性凸显,幸福也成为人们生活所追求的,学术团队的幸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门话题。文章从人本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了学术团队幸福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对当前学术团队幸福现状进行分析,从团队目标、团队结构、团队激励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经济学现今的学术产出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以质量而论,仍停留在“幼稚”阶段.“本土化”是中国法经济学的可能性,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意识流”是当代中国法经济学发展的限度,超越这个限度,需要“知识流”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