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政治及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唤醒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李丹梅 《魅力中国》2010,(32):67-67
公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少年作为公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承载着国家建设的希望,眉负看民族振兴的重任,把握住青少年就把握住了希望和未来。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倡导和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文化与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具有社会人和政治人的双重属性,是一个人在民族国家中所获得的身份资格。公民权是与这种资格相联系并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其核心是政治参与权,公民参与是公民凭借这一身份对国家政治系统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并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同政府展开对话和合作,以便最终实现公共管理"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提升国民素质,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高知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素质理应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当前,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以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基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皖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由于处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民素质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能适应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因此,必须实现从封闭性素质向开放性素质转型、从生产型素质向经营型素质转型、从生存型素质向发展型和创新型转型,从而不断提升皖西地区的公民素质,以促进皖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要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使之不仅成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成为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我国目前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存在六个弊端。改进措施包括:深化认识,摆脱枷锁;鉴别取舍,大胆吸收;强化实践,寓教于游;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道德意识和公民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这就需要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拓展社会实践并增强大学生公民能力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与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高度发达的文明状态,是同高素质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用公民意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公民,就没有政治文明的社会。公民意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分析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而探讨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雪 《魅力中国》2014,(4):48-48
9月17号来自大陆河南的一个旅游团在阿里山喧哗,被一台北市民劝阻并当场辱骂:“中国人滚出去”!结果遭大陆游客殴打。针对这一事件说明了我国公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受益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因此,公民素质的提高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王新 《中国经贸》2010,(24):131-132
建设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强大而稳定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主动性,而这首先要提高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当前在我国提高公民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注重社会环境的制约及营造;利用主要载体,落实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其公民意识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首先应从理论上科学界定公民意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在当前,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应由政府主导,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种现代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迫切需要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及信用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法制的健全,公民的素质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前途。张家港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张家港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得这座港城在短短的几年内走向了文明富裕。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紧紧着眼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振奋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文明城的建设活动中,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是摆在每个市民面前的严肃课题,也是文明城建设的关键之一。一、从“都市不和谐音符”所引发的思考在目前的一些公民的观念中,究竟什么是文明…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自然是一个文明社会,每个公民的文明素质,都是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础。公民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终身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将对人们掌握广博的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新武 《理论观察》2007,3(3):38-39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辆汽车,那么支撑它的四个轮子就是:政府、企业、家庭和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为构建公民社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而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层次不一。现代化国家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本文首先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概述、产生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其次对在公共管理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在新公共管理下的法治社会中,对政府和公民的关系重新做了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8月20日,由重庆市外侨办牵头组织开展的树立中国公民在海外文明形象宣传月活动在我市正式拉开序幕。随着我市近年来走出去人员的逐渐增多,为提醒我市赴海外的公民和企业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市外侨办在全市范围内对有关涉外重点单位和部门开展了树立中国公民在海外文明形象宣传月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尽管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距离法治社会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群的法律意识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十分淡薄,"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惧法厌讼"等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仅以宁夏移民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为背景,对法律意识的内涵、影响法律意识形成的因素及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民族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