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继明 《新财经》2006,(11):70-70
2006年,外资金融机构迎来了其在中国境内开拓业务的黄金收获时期。据金融数据调查公司Dealogic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投行在亚太区(不含日本)的收入增长了60%。“更好的时期还在后面”——几乎所有的外资投行都乐观地相信,在今年年底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后,他们在华的收入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2009年收官,投行排座次又一次上演。 毫无疑问,中国A股市场年中重启IPO、开闸创业板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IPO成为全球投行业务中的重头戏。仅A股2009年的IPO融资金额已达2022亿元,另一个中国企业IPO的主要市场——香港联交所,则成为2009年全球IPO融资最多的市场,IPO融资额超过2424亿港元。  相似文献   

3.
10月24日,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 某些国家基于眼前利益盘算,对亚投行成立心有不甘,不过若将心胸放大眼光放远,不难看到亚投行成立符合全球体系演进进程,其致力打造的多赢格局将是各方乐见其成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新财经》2011,(12):39-41
当国际精品投行在全球金融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之时,中国的精品投行大佬也没闲着,他们以Lazard和Greenhill这样一流的国际精品投行为行业标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埋头苦干,他们被冠之以"精品投行的中国模仿者"。中美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会孕育出怎样的精品投行?中国本土精品投行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模仿者,也许可以说他们是追随者,但却一定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是适应中国复杂的市场环境而产生的。本刊记者专访了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请他解读中国精品投行如何在国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10,(24):44-44
中国企业登陆全球资本市场持续活跃,过去一年,单季度IPO数量皆超过100起,远超2008年同期水平。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活跃,也令从事IPO承销的国内投行获得丰厚回报。  相似文献   

6.
李亦 《沪港经济》2012,(12):34-35
过去三年,香港IPO稳居全球第一,包括中国大陆最大的银行以及全球奢侈品行业的顶级制造商等公司,均选择了在港上市。不过,今年香港IPO市场显得冷冷清清,市场的糟糕表现也让投行头痛不已。  相似文献   

7.
近一段时间,随着美国的一些欧洲盟友纷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一股亚投行热席卷全球。但美国将亚投行看成是中国与美国抗衡的筹码,以及谋求地区霸权的外交政策工具,而盟友的加入则被其视为"迁就中国"。部分国外媒体也将亚投行的成立视作中美之间的一次博弈,表示这次美国输了,中国赢了。事实上,由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既不是与美国抗衡的筹码,更不是谋求地区霸权的外交政策工具,而是为亚洲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8.
《新财经》2011,(12):36-38
肯尼斯·莫里斯是华尔街鼎鼎有名的银行家,迄今已有30年的投行经验。他1981年开始职业生涯,从2001年开始在瑞银工作的6年间,他的职业声誉达到顶峰。瑞银1992年进入美国市场后一直在挣扎前行,从未进过股票发行、债券交易或者并购咨询业务的前10名。而莫里斯加入后,将瑞银的投行业务带到了按收入计算全球第4名(2006年)的高位。在国际投行界,莫里斯是一个传奇。2007年初,莫里斯急流勇退,创办了美驰集团。从  相似文献   

9.
1中国为何牵头设立亚投行? 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近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加入,中国主导的区域性银行亚投行突然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在许多人眼里,亚投行将成为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对手,是对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也与日本主导的亚开行形成直接竞争.也有观点认为,亚投行只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是中国加强其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暂且撇开这些争论,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亚投行的一些最基本问题:亚投行具体做什么?它的成员有哪些?钱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0.
记者:英国对于加入亚投行有着怎样的考虑? 洪婷娜:英国对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决定表示欢迎。英国认识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亚洲地区的一个“短板”,亚投行的设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促进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英国愿意与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一起,合作帮助亚投行发挥潜力,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机构之一,并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先益 《新财经》2011,(2):32-32
产业的磁力将改变资本的天平。投行、券商、机构投资者都从政策中寻找佳音上海正在成为改变世界的杠杆。从全球范围看,虽然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企业数量也仍然低于以往高峰时期的水平,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IPO筹资额回升,其中中国企业IPO活动独占鳌头,再一次勇冠全球。  相似文献   

12.
“过去几周是一段艰难的时期”。5月14日。“欺诈门”事件发生28天后,高盛新闻发言人在对本刊发来的独家回应中如此坦言。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身为全球最具声望的国际投行,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涉嫌欺诈而起诉。消息一出,全球哗然。“欺诈门”事件也引发中国各界纷纷议论和高度关注,因为中国是高盛的重要市场。高盛在中国的客户,涵盖中国政府、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3.
积极参与企业并购--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券商投行业务的拓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与国际大型投行的主要收入已来源于并购等新兴业务相比,目前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IPO、增发和配股这些传统业务上,而并购等其它业务收入所占比例极小。而中国企业并购的高潮正在酝酿,截至目前,国内企业的并购金额达到1200多亿元,随着QFII政策的实施,发展企业并购业务,是中国投资银行所必须面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记者:英国对于加入亚投行有着怎样的考虑?洪婷娜:英国对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决定表示欢迎。英国认识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亚洲地区的一个"短板",亚投行的设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促进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英国愿意与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一起,合作帮助亚投行发挥潜力,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机构之一,并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24日,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某些国家基于眼前利益盘算,对亚投行成立心有不甘,不过若将心胸放大眼光放远,不难看到亚投行成立符合全球体系演进进程,其致力打造的多赢格局将是各方乐见其成的历史必然。首先,亚投行成立有助于丰富完善多边合作与协调机制,由其反衬出的,则是当下全  相似文献   

16.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等新兴多边开发银行为国际开发援助提供了一个以市场开发为主的崭新的经贸治理工具。本文使用2010到2020年的全球贸易数据,以91个国家加入亚投行作为准自然试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以及加入亚投行之前的各国,加入亚投行的成员方整体上多出口3%以上的金额。在控制了一带一路、亚洲开发银行、中欧班列、政治外交关系、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贸协定和新冠疫情等干扰因素以及安慰剂检验之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机制研究发现,亚投行推动了各成员方的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数量和质量在推动各成员方对外出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中间渠道作用。研究证明,亚投行的成立从经济上推动了各成员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关联与由此的贸易增长。  相似文献   

17.
金顺 《新财经》2005,(5):19-19
在前10家国际投行的研究报告中,至少有6家批评了中国经济的数据质量问题摩根士丹利最近关于摩根士丹利的争议和它内部的争议成为了热点话题。不过,从国际投行人士的眼光来看,即使是它的竞争者,都在为它的命运多舛而扼腕叹息。在坚持“中国墙”方面,它做的也是最好的,这也是老摩根立下的铁律:不论什么时候,研究都要独立。最近一个月,摩根士丹利高层动荡,并没有影响到研究队伍的工作热情。首先,还是关注他们最擅长的方面:国际经济和资本流动。他们继续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并认为,“对于表面看来  相似文献   

18.
现在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局面或许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1990--1991年的全球经济调整以及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的结合版。多年来,一直靠杠杆放大不断前行的美国经济金融体系现在正面临着“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国企业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华尔街传统投行商业模式破产,美元地位下降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要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9.
《环球财经》2008,(10):8-8
2008年9月15日,必定成为人类金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拥有158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拥有94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洲银行收购。 举世震惊,全球恐慌,从美联储到中国人民银行,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立刻宣布各种救市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银行储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美国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罗奇曾表示,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储蓄量。著名投行雷曼兄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