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也就是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的“加倍赔偿”的法律依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经营者能承担加倍赔偿的责任呢?这  相似文献   

2.
有一首歌,唱的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歌词充满工人阶级当家后主宰自己命运的气派,唱起来混身带劲,想起来不禁自豪。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全社会唱响一首《咱们消费者有力量》的歌,让消费者也有一种当年工人阶级翻身解放的感觉,有一种创造世界的力量?这个世界就是市场。消费者要能主宰这个市场。消费者现在怎么那么软弱无力?随便是谁,有点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的权利,就可以置消费者于尴尬、于被动,让消费者上当、吃亏、倒霉、生气……末了,消费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7,(36):57-58
现代营销使单纯的消费者内涵、价值、职能和身份发生变化,被赋予新的、更高的功能和定位,消费者被加即"消费者+",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消费商"的出现,消费商是消费者和代理商的复合体,"消费商"已经被众多企业在营销中假以利用,并且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那么什么是消费商?消费商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企业营销如何运用消费商?运用消费商开展营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就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元净化器是机动车上一种尾气治理产品。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机动车零部件却因为消费者状告环保行政部门而引人注目。什么是三元净化器?消费者为什么要告环保局?它的质量如何,使用情况如何?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司机、汽车厂家特约维修部、北京市环保局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汽车检测中心等有关人士,了解到如下情况:  相似文献   

5.
每期"本刊特稿"的话题似乎都很沉重,甚至有些泪涟涟。无需说会让读者感到压抑,我自己也处在憧恐之中。为什么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不幸,引出这么沉重的话题?如果仅仅是偶然,为什么又总是重复?三年前已经发出过"生命的呼唤",为什么至今还唤不回良知?消费者到底还要流多少血?不是一遍遍地重复消费者就是"上帝"吗?为什么看到的总是消费者背负着"十字架"?我曾为热水器年产量突破50万、100万台感到过欣喜。可站在小乐乐的病床前,再闻生产热水器创产值20个亿,内心很矛盾。  相似文献   

6.
《江苏楼市》2005,(1):28-29
我们要打品牌.这是老总们的一致呼声。问他要打什么品牌?茫然.品牌还分类嘛。怎么打品牌?品质要做得好.宣传力度要加大。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消费者心中认可的并能对并能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形象定义,说白一点,就是公司所拥有的牌子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品牌之乱     
品牌战略之迷失,必然呈现出品牌之乱象。近期我们在媒体上可以看到李锦记在做广告,一个是酱料的广告,还有一个是保健品及个人护理品、护肤品的广告。李锦记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困惑了。在人们的心目中,李锦记就是一个酱料,怎么冷不丁又冒出了这么多东西?其实大多消费者有所不知,这两则广告一个是香港李锦记的,一个是南方李锦记的。两个广告出街后,就在消费者的头脑里开战:李锦记到底是什么?如何给它归类?开战的结果是东风压倒了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在信息爆炸、产品过剩的今天,消费者哪里分得清其实也懒得去分清,他们会统统将其归之为李…  相似文献   

8.
护权难在哪?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是用户的损失。给用户造成损失,经营者就该赔偿。但是,不少消费者遇到小的质量问题,不愿去找商家厂家或者消费者协会解决,我就是如此。为什么?得不偿失。我知道我应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知道维护这一权益不仅是为了我一人,但是,我不知道我为此投入的精力、财力以后能否得到完全赔偿。比如说误工的问题,单位不可能为私人的产品故障批准我事假,我只能用业余时间联系,因而也就没有误工之说。要消费者奋起依法护权,首先要  相似文献   

9.
3月15日——这个日子到底代表什么?有人说它是消费者扬眉吐气的节日,那么,是不是非要等到这一天,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才能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权益力争?是不是非要等到这一天,那些财产乃至健康甚至生命都受到过损害的消费者才有机会让世人听见他们的申诉?  相似文献   

10.
《楼市》2009,(13)
如果把装修比作一场"战役"的话,那么装修前签订的合同无疑就是这场战役的"作战指挥图"。签订好这张重要的"作战图",关系到整套装修的成败,也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保障。装修合同究竟该怎么签,哪些内容必不可少?哪些细节需要引起消费者特别关注?本期"装修课堂"小编为您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您搞假冒产品,没准哪天您自个儿受害呢——要是您的母亲吃了假的毒的食品,您作何感想呢?要把消费者当作自个儿的亲人看待,童叟无欺才是为商之道。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中国质量万里行》是使我们获取达到目标补充知识的有效途径。维权不仅是为了消费者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社会风气的净化。维权是一件很累的事,消费者往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代价,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明星做保健品广告太害人,有不少观众因为爱屋及乌,买了商品,服用以后不仅没有效果,有的甚至产生副作用。善良的…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刀光剑影,听不见鼓角铮鸣,但是,这无疑是真正的人与人的争斗——现代的商业竞争,讲究的是人的心智上的较量。说是要以消费者为"上帝",但"上帝"必须有钱。为了把尽可能多的钱从消费者的口袋里转移到企业的金库里,企业要用大量的甜话炫惑于消费者。而消费者呢?聪明的人当然不会盲从,但真正的聪明人,能有几许?消费者的"聪明"一旦形成潮流,企业又得拿出新的一套章法来吸引人了……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孰对孰错,不必细论,但是,对这过程的运动方式,倒是应该了然在心。这里的三篇稿件,讲的就是这过程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上第一个推销员是谁?是伊甸园里的那条蛇。它将一个苹果推销给了亚当和夏娃。营销是媒人,品牌就是丘比特。营销成了企业与消费者谈恋爱的过程。营销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赋予产品生命力,把产品变成消费者的恋人,让产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爱上品牌!情人眼里出西施古人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受到精神损害该不该索赔,怎样赔?这一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精神赔偿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侵犯消费者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第四十三条规定,违反上述条款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这就是消费者名誉权、人身自由权受到侵害时要求精神赔偿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中,特别是在合资品牌企业,正在兴起一股新潮流,那就是多代车型同堂销售。一方面提升自身销量,另一方面打压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岌岌可危,但这种"同堂销售"的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否会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实惠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关于汽车质量问题的相应的法规制度。那么在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国家,相关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 关于汽车"三包",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的柠檬法。而在美国柠檬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护期内三次修不好可退车。在美国,为保护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协调汽车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在汽车质量问题上的关系,各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缺什么?我们加入了WTO,迎上国际的目的是做什么?就是如何打造品牌。脱离品牌谈销售,无异于纸上谈兵。三株怎么死掉的?就是光做产品,但品牌没有做好。什么是品牌?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象征,比如服务、产品、管理、承诺。企业在做出承诺的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在营销中不作为新境界,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已。不管怎样,做企业都要围绕我们的生命线,即企业的主张、生存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回报。而品牌就是将商品跟消费者联系起来的特殊承诺,这其中包括产品、内容、情感等等。企业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是围绕技术、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价格欺诈、服务欺诈难道真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原来不该发生的"故事"偏偏发生在我们周围,消费者为什么总有诉不尽的冤屈?为什么总有一轮又一轮欺诈消费者的热点爆发?为什么又让消费者总感到求告无门?处理起来又总感到所依法律法规不那么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儿子不听话,爹敢打儿子。儿子受了,只有在一边儿哭的份。儿子敢打爹吗?不敢。一是打不过,二是爹有权。爹果真有打儿子的权吗?深究起来没有。过去有强权政治,现在有了强权买卖,于是厂家商家敢产敢卖劣等货给消费者,仆人蒙上帝。他们绝不是爹,上帝别把自己当儿子。消费者要提高质量意识,还要提高消费意识,中国有法赋予消费者以神圣的权力,这权力就是保护你自己的,"逆来顺受"绝不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本期话题:本期涉及的是酱油的食品安全问题。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酱油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达14.3%,不合格原因之一就是三氯丙醇超标。酱油中的三氯丙醇究竟为何物?酱油中为什么会含有这种物质?食用含有三氯丙醇的酱油对人体会产生哪些伤害?消费者又该如何选购安全优质的酱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