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构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南省2006-2012年的化工、有色、钢铁和纺织4个传统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投入与其应用效果关联度最高,信息化程度与生态环境改善关联度最高;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明显,尤其是技术进步在改造提升不同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河南省要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效果,一方面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南省2006-2012年的化工、有色、钢铁和纺织4个传统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投入与其应用效果关联度最高,信息化程度与生态环境改善关联度最高;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明显,尤其是技术进步在改造提升不同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河南省要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效果,一方面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产业关联能力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业关联变动趋势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内在经济联系变化规律的重要指标,认清产业关联的变化轨迹对于产业转型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部门产出比重相叠加,构建波及能力指数和感应能力指数,并利用这两个指数和《1987—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分析河南省产业关联变化的趋势。结果发现:1987—2007年间河南省的循环累计增长部门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推进产业转型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基础能源产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逐渐增加;生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改造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模式、传统产业现代化模式三个问题.重点是第二、三两个问题.对于改造模式,本文着重讨论了改造重点选择、运作机制选择;现代化模式,本文着重讨论了传统产业现状、实质和现代化的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6.
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生态运行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经济管理》2007,(4):70-76
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互动与融合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模式与路径,并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跨境电商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为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提供新的机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逐步显现。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跨境电商在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扩大贸易规模。推动传统产业利用跨境电商改变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塑造品牌形象、提高附加值,成为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总结发达国家推进传统产业高科技化的经验和政策,提出了我国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集群逐渐向虚拟集群演化。虚拟集群以产业"组织行为接近"的关系取代了传统产业集群"地理位置接近"的空间集聚,成为当今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虚拟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一样,也存在集群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冲突等问题,探索有效的虚拟集群治理模式,提高集群协同效应,对集群企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集群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提出虚拟集群4种治理模式,利用我国服务业样本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智力资本协同效应。结果发现,自主协商-非正式治理模式下人力资本协同效应最为显著,自主协商-正式治理模式最有利于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传统产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体系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在中国产业知识吸收与技术追赶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两条有较大区别的创新轨道中。案例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存在三类创新模式,即供应商主导模式、过程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模式。在中国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进行自主研发,促进民族产业独立发展,这也正是自主创新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如何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是理论界和产业界一直热衷的话题,却很少有人充分注意到高技术产业对传统行业的溢出效应.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产业利用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需要具备的能力、传统产业利用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实现路径和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术溢出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静 《时代经贸》2008,6(19):159-160
传统产业组织的SCP模式下,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成高度正相关,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银行业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是明显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但市场绩效却较低,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相背离。本文认为,这种背离的原因主要是由中国的经济制度、银行业的行政垄断和银行业作为服务业的特殊性引起的,并对提升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战略指导下,河南省出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结合河南省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以河南省传统优势经济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将传统产业的内涵外延做深、做透,加快产业链向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传统产业实行集群式成长模式正在成为新世纪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促进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促进措施是科学界定政府功能、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发挥集群内企业自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并结合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进一步提出新的改造模型。  相似文献   

16.
产业创新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在寻求新发展动能过程中,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耦合创新网络,形成以创新带动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的传导机制,这既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比较传统产业创新链与新兴产业创新链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跨界耦合视角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创新链耦合机理,提出了产业创新链跨界耦合关系结构模式。各地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形成跨界耦合创新网络的环境条件,通过产业创新链耦合战略,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耦合供给机制,创造新供给,在共生网络内形成创新驱动的双重动力,提高整个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而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其优势,但传统产业技术落后。西部地区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利用已有的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认为河南省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经。提出河南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明确五个主要任务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9.
吴昌硕 《经济师》2008,(4):272-272
文章主要探索如何创新“温州模式”,面对温州的传统产业,提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以提升温州的产业水平;面对温州大量的民营企业,提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促进民营经济在同外资合作的平台上解决资本、技术、管理水平的不足,使之逐步走上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供给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国传统产业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明确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产业组织调整与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等途径以及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