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德卿 《中国农史》2012,(3):106-121
铁搭是具有2-4个铁齿的耕地专用农具,是一种为江南水田的深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代耕用具。本文论证铁搭在唐朝时期由韩半岛的济州岛传播到中国的过程。明清时代的铁搭可与江东犁媲美,它对于引领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所起的实质性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而韩半岛南部则早在一世纪起就已出现铁搭,因为和汉魏王朝的交易活跃的原因,铁搭虽然有很早传来的可能性,但根据在北宋时期扬州的铁搭形态上猜测,比起三韩时代,三国时代(韩)即中国唐代之前传来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一李伯重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中之第一篇。作者对该时期江南农业生产中人口、耕地、技术、农民经营方式进行了探讨,对以往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十三、十四世纪江南...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之三,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二,一是农民经营规模的变化,二是亩产量的变化。作者认为:自南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户均耕地面积有明显的减少。这个减少,主要是因为农民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农民耕作方式的变化,而非所谓的“人口压力”的增强所致。在经营规模缩小的同时,单位耕地的产量则有明显的提高。若以相同的衡制计,自宋末至明初,江南稻田的平均亩产量提高了60%以上。这种“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王祯语)的经营方式,开创了江南农业经营史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5.
江南地区的史前农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史前农业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经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无论在作物培植,还是在农具使用、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诸方面均具特色的史前稻作农业。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地区的史前农业最早发端于太湖水网地区和宁绍地区,大体经历了河姆渡—罗家角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完成了“新石器革命”,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稻作农业发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降,随着农业生产对肥料需求的增长,关于肥料农具的记载已开始见诸笔端,明清时期的农书中甚至出现描述淤荫工具的专门章节。本文从肥料搜集、肥料运输与施肥三个方面来叙述其中所涉及的农具,并对传统淤荫工具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将以淤荫器具为例,从知识阶层与农业实践两个方面来谈下为何明清时期中国在农具创制上并无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张燕飞 《中国农史》1994,13(4):8-14
汉代的江南农业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或原始的。然而文献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说明江南古农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特点,汉代法南农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南方各种固有的古文化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受到中原农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献、考古材料及两汉人口的变化上,揭示代江南农业的长足发展,并由此得出几点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
博罗县农业科技示范场是根据博机编[2002]73号文,重新组建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该场的主要职能是承担全县农(渔)业技术推广计划实施项目的试验、示范;承担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耕作方法及高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种、养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示范,承担以现场示范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新信息和耕作方式;承担新引进的优良种苗的繁育与推广和与农民家庭经营结合的有效方式的探索。 本场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有:1000苗的优质荔枝、龙眼种植示范墓地,200亩的优质鱼类——中华鳖养殖和50亩单性罗非鱼培殖示范基地。目前本场新试验、示范的种植品种有优质水稻“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581—907 AD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关键时期,江苏淮北地区又地处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带,研究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可以透视隋唐社会的发展演化状况。本文基于连云港孔望山墓地的农业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延续了自大汶口早期(6300—5600 BP)就形成的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形成了“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六种作物共同种植的农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小麦和粟的种植在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中位居主要位置,而大麦、黍和大豆作物的种植仅位居次要位置。隋唐时期的气候变暖、均田制度的实施、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是促使江苏淮北地区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并延续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作物产量本身的差异是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先民选择以水稻、小麦和粟为主要作物进行种植的原因。本文为探究历史时期社会演变、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1.
《江苏农村经济》2008,(2):F0004
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名丹阳市江南食用菌有限公司)是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星火龙头企业。公司集食(药)用菌技术研发、技术培训、菌种育繁扩制、生产加工经营和龙头带动于一体,下辖中国科学院食用菌工程中心江苏分中心、食用菌研究所、技术培训中心(国家星火学校)、菌种场、菇场、深加工车间、微生物肥料厂等机构,占地205亩,建有标准温室菇房650间,温湿白控智能车间8000平方米,草菇、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规模分别为全国最大,江苏最大。  相似文献   

12.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业发展都有深刻影响。同时,农业自身的趋势性变化也是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从农业看,需求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从品种结构看,城乡居民对大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郑良玉副省长在全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的讲话(摘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出现,对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  相似文献   

14.
农户对水稻科技需求优先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0 %以上的农户当前最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有三类 :第一类是新品种 ,第二类是新肥料和新农药 ,第三类是新的栽培技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种植规模和不同家庭年纯收入的农户的第一科技需求均为水稻新品种 ,他们对次要的科技需求有所差异。具体来看 ,农户在水稻生产中需要的前 1 0项技术分别为 :高产品种、高产与优质兼顾品种、优质品种、病虫害精准预报、病虫害精准防治、复合肥、生物农药、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肥料减施技术 ,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种植规模、不同年纯收入的农户对前 1 0项技术的需求的次序有所不同。从农户对科技需求的优先序来看 ,加强对水稻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生产机械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其中,太湖地区的桑树种植发展很快,在不少地方排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桑争稻田”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本身,以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中外农史学界和经济史学界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但是,从农业经济的内在方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技术进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进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进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至斯密关于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增长理论开始对广义技术进步率进行量化和测算,随后的内生增长理论又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对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更准确的测度。在农业领域,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农业踏车理论、现代农业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方面,主要有索洛余值和生产函数法、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方法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总结了宝贵经验。然而,相关实证研究存在与经济增长理论脱节、测量方法和投入产出变量选取不当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宏观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不同组织方式能产生不同的效应,一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应采取相应的宏观管理方式,以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技术进步的发展效应尤石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而且还给整个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技术进步的发展效应。(一)加速效应农业技术进步的加速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探讨石爱虎,霍学喜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要提出的是21世纪初期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制定必要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政策。根据现阶段我国...  相似文献   

20.
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农业研究重点在水浇地,而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灌溉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现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巨大增产潜力,其改进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九种土地规划、径流农业(或集水区系统)、选择布局、水土保持、间混套种、调节播期、覆盖农作、旱地施肥、抗旱保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