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开放民间集资建房的呼声颇高。然而,由于法律未对民间合作建房行为进行定性,对集资建房行为是否合法人们心存疑虑,更担心民间建房涉嫌非法集资,导致社会上一些民间合作建房行为多数半途夭折。  相似文献   

2.
在刚刚走过的2007年,各地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依然活动频繁,为了“理想”到处奔走。但纵观2007年,我们没有看到个人合作建房组织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3.
2011年年底,素有“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之称的赵智强宣布正式进军北京给“北漂”盖房,两个目标地块的房价将比市场便宜四成以上。  相似文献   

4.
自从北京的于凌罡“揭竿而起”,提出“合作建房”,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年来,“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涌现,各地都有一些闻风而动,或者久已有心而今追随其后的人。福州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也在热火朝天地策划中多次参与土地竞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该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正式宣布:温州“个人集资建房”的委托开发商已于当日拿到政府挂牌出让地块,5个月后可望动工,将成为全国首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开发成本价则不到周边商品房市价的一半。 也在同一天,来自北京、广州、沈阳、武汉等地的7位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到温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研究会”。  相似文献   

6.
7.
2012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合作建房“卷土重来。7月.房地产从业者孙智群,以及被称为“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的温州商人赵志强.先后发布了进军北京合作建房的消息;9月.杨金城在河南许昌以个人委托代理建房名义建设的书香苑小区将迎来第二批业主:而2003年首倡合作建房的于凌罡,至今没有放弃合作建房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住房保障》2005,(2):43-44
太钢(房产)公司为解决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采取集资合作建房的办法。在住房建设中,注重前期设计规划,加强监督管理,狠抓建房质量。在旧区拆迁改造中,搞好拆迁安置,保证群众满意。配合太钢(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居住水平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10.
《重庆国土资源》2005,(9):39-41
北京凌罡注册公司寻求合作 北京首例个人集资建房一事又有新动向,3月18日,于凌罡在朝阳区工商局注册公司,并在当日验资完毕。据分析,此举不仅可以避开在建委的报批环节,而且简化了运作难度。  相似文献   

11.
《北京房地产》2007,(1):29-31
于凌罡,一个工程师,突然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北京乃至全国!伴随着于凌罡的蹿红是全国掀起的“集资建房风”,上海、南京、成都、济南、厦门……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个人集资建房召集令”。一时间“集资建房”颇有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架势。是什么初衷促使于凌罡组织“个人集资建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运作期间遇到了多少困难艰辛?进展如何?  相似文献   

12.
潘军 《房地产导刊》2006,(24):14-15
全国个人集资建房组织首次"成功拿地"在温州的诞生,带来的不仅仅增强了全国的个人合作建房的参与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此前一直停留在口头、字面上的研究、探讨成为了现实,已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13.
《重庆国土资源》2005,(10):40-41
合作建房的做法在国外已有两个世纪之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面对惊人的商品房价格,个人合作建房模式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出现。2003年,北京有人提出个人合作建房的设想。2005年后。个人合作建房方案在广州、沈阳、深圳、南京、厦门、武汉、杭州、成都等不少城市纷纷出炉。2006年11月15日,一度在各地风起云涌的“个人合作建房”浪潮。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率先在温州“破冰”——260名合作建房者以10458亿元拿到温州市政府挂牌出让的30亩地块。成为全国个人合作建房中首个成功拿到地的先例。  相似文献   

15.
《住房保障》2007,(3):29-29
4月26日,苏州合作建房发起人俞伟对外宣布,苏州合作建房成立的苏州市众建房产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他们也与工商银行举行了资金监管签字仪式。俞伟介绍说,公司的正式挂牌以及银行对资金的监管,标明苏州合作建房发起正式启动,苏州个人合作建房将迈向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阐述了合作建房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实务处理问题,并提出了关于土地增值税制度设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合作建房的本质是解决住房品质问题,包括质量、服务和权益等,而不是光图便宜。”在北京地坛公园旁一个小区的出租屋里,《中国地产市场》杂志记者采访到了被称为“合作建房第一人”的于凌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要解决住房问题,光靠政府和地产商是远远不够的,合作建房模式的横空出世是冲出房地产困局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通过合作建房有效缓解住房紧张,值得我国借鉴,中国合作建房模式目前有两种现实路径:企业集资、住房合作社。合作建房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民间调控,是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住房制度改革后,各种形式的合作建房渐渐兴起,开始打破由国家、地方、单位统包的住房福利分配格局。1981-1990年,许多省市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住房建设和允许个人建房的政策要求和规定,颁布了允许个人或单位合作建房,推动住房改革的政策文件。关于个人或集资合作建房的性质与作用问题,在1991年由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颁布的文件中说:“住房投资和建设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对《城镇住宅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改,并将该办法提升为条例,使我国的"个人合作建房"合法化。该提议再次在我国掀起一股"个人合作建房"的热潮,但热潮后仍存在着种种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