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交换思维出发点,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其实质就是由传统的4P经营理念向4C乃至4R经营理念转变。4P: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C:即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分别对应着4P理论中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更进一步的4R理论:即需求、价值、关系和回报。  相似文献   

2.
以大兴安岭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各类湿地进行了统计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主要分为黑龙江干流、呼玛河和嫩江源3个湿地区。湿地总面积153.08×10~4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8.33%。湿地类型主要以沼泽湿地为主,面积147.11×10~4hm~2;其次为河流湿地,面积5.86×10~4hm~2;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数量较少,面积分别为0.05×10~4hm~2和0.06×10~4hm~2。10个林业局湿地分布面积125.79×10~4hm~2,6个地方林场湿地面积7.1×10~4hm~2,8个保护区湿地面积20.17×10~4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甲烷(CH4)是强效温室气体,减少CH4排放能有效在近期内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稻田是作物系统CH4主要排放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稻米充分供给和粮食安全下如何有效控制稻田CH4排放存在挑战。方法 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稻田CH4排放现状和估算结果,从灌溉、施肥、品种、耕作、栽培等方面综述主要CH4减排技术及效果,梳理相关减排政策,分析我国稻田CH4减排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1)中期晒田、节水灌溉是稻田CH4减排的关键手段,优化施肥管理、改进秸秆/有机物料还田方式、生物炭、低排放品种、水稻直播和种养结合等有助于控制CH4排放。(2)在保障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前提下,应当创新集成现有稻田CH4减排技术,加大轻简化减排技术研发推广,构建稻田CH4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和低碳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绿色低碳政策引导,并明确CH4减排路径。结论 通过技术优化、研发创新、宣传引导、监测报告、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我国稻田CH4排放的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稻田CH4减排政策制定和水稻绿色低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据监测,第34周.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比上涨。 豆油、小麦、玉米、大豆、棕榈油、棉花价格环比小幅上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豆油、小麦、玉米和大豆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1226美元、325美元、322美元和637美元,比分别涨5%、4%、4%和4%,其中豆油和大豆价格均为连续第2周上涨;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其就业问题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点。文章从调整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提出了调整城市规划促进就业的4种模式,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案例对这4种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包括这4种模式的必要性、实施条件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4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在世界上,除中华绒螯蟹,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3种。一、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等其它蟹种的区别1、中华绒螯蟹。背甲前缘有4个额齿,均尖锐,额齿凹陷以中间一个为最深。背甲两侧各有4个侧齿,第4侧齿小而明显。2、日本绒螯蟹。4个额齿中间两个较钝圆,两侧的较尖锐。两侧各有4个侧齿,其中第4侧齿不明显,仅留痕迹。3、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额齿不明显,侧齿3个。二、4…  相似文献   

7.
2011年,农业部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了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全年共监测全国144个大中城市5大类产品91个品种91项参数,抽检样品近4万个。监测结果显示,按往年同口径统计,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4%、99.6%和96.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相似文献   

8.
湿地仅占全球陆地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却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排水后,地表水位下降,湿地土壤有氧层增加,CO2排放速率增加,CH4排放速率减少,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湿地排水对土壤CO2和CH4温室气体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森林湿地选择适当择伐可能有利于减缓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排放。这将为我国基层林业局湿地恢复和碳管理,以及湿地经营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据俄罗斯RBC市场调查网报道,根据俄罗斯“特快观察”公司的估算,今年俄罗斯冷冻蔬菜和水果市场的销售总量为21.4万吨。在最近4年时间里,市场的增长达到了非常快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农机4S店是集农机销售、维修、零配件和信息反馈为一体的新型营销模式,会在未来农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论文首先论证传统农机市场中农机销售、维修、零配件和信息相互脱节以及在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再通过对农机4S店概念及其优势分析出,农机4S店可解决传统市场的主要问题,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最后依据上述分析,提出发展和推广农机4S店的围绕服务,打响品牌、突出重点,创新服务和坚持发展,提高效益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村庄建设的经验,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供给,对持续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加快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政策落脚点。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曲县为例,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的现有条件进行系统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究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采用了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Arc GIS分析法。[结果]县域村庄分布的交通和河流指向明显,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村庄逐渐呈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旅游带动型、畜牧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综合型等多种类型的村庄;随着藏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以及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牧业生产与牧民定居不适宜,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有效供给不足,村庄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缺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庄发展的供给侧指向: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应以"补短板、降成本"为主线,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养殖,不断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推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村庄发展基础;通过调整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供给方向和结构,增强村庄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补齐村庄发展短板;通过构建以村民需求为前提、以多元主体供给为手段的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村庄文化供给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村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及其成因,是为科学认知乡村地域发展规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地域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 文章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空间分布和区位特征。结果 (1)1990—2016年中国行政村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9.2%。其中2000—2006年减少幅度最大,占研究期减少数量的85.54%;(2)中国行政村分布与演变的区域差异显著。华东区行政村数量分布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华中、华南、华北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省区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东部省区和四川、重庆、陕西等中部省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县主要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3)村庄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呈现为集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出现2个多核心带状高密度集聚区和1个单核心集聚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村庄数量区位特征显著,整体上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低海拔与现状水系和交通道路具有较好的邻近性;(4)乡村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农林牧鱼业生产总值等是影响我国村庄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结论 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是中国村庄数量大幅度减少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地域差异是村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发展与乡村人口转移是村庄数量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村庄数量减少速度,政策对村庄数量演变进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引领下迎来了新的机遇。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浩瀚悠久的历史形成的传统村落别具一格,研究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相关数据,结合ArcGIS等工具采用空间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其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1)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并形成了三个高密度分布区:豫中平顶山、豫西北安阳鹤壁和豫南信阳;(2)河流水系、道路交通通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3)以村民为主、多元主体赋能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以达到村落的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苍南县渔村为调研个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渔民视角对我国渔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渔村义务教育能够基本满足渔民教育需求,但对渔业经济和渔村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渔民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对子女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对于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办好能促进渔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义务教育,本文从教育部门、学校和渔村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飞  章家恩 《南方农村》2013,29(6):71-74
建设“美丽乡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可供借鉴的经验尚欠缺,存在不少误区。农业遗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增城市拥有大批珍贵的农业遗产,主要体现在:(i)古村落数量多,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较高;(2)农业物产富饶,具备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3)节日习俗与民间文艺极具地方特色。增城应当充分发掘农业遗产价值,为美丽乡村建设植入“灵魂”,建议:(1)以线带面,以绿道为引擎,建设旅游乡村;(2)选取重点,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建设文化乡村;(3)产业支撑,“农业一旅游一文化一商贸”融合共进,建设富足乡村;(4)持续发展,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乡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滇黔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经济运行关系。方法 文章选取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的1 71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10.2、GeoDA、SPSS等工具及数理统计模型,探究滇黔桂3省区不同空间尺度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影响要素及其与旅游发展关系。结果 滇黔桂传统村落分布为显著的集聚类型,整体上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南)—桂东北(桂林)、滇西北(保山—大理—丽江)、滇东南(红河)3个集聚区。滇黔桂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均表现出显著非均衡特征,传统村落分布的沿边性(省界或国界)和旅游开发指向性特征明显。89.83%传统村落都分布在2 000m以下的中低山区;在经济较为落后和旅游发展较早的两个区域形成传统村落集聚区;与现代交通干线分布呈现空间异位性且与交通密度呈现负相关特征;现有传统村落大多远离城市中心特征。滇黔桂地区国内旅游规模、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禀赋与传统村落分布呈正相关性,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规模与传统村落分布呈负向相关性,总体上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入选有一定带动作用,但旅游响应作用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 该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呈现聚集分布特征,但其文化资源属性的经济价值暂未得到充分挖掘,其旅游经济效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保留了古朴的民风和建筑风格,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升温,古村落的开发与挖掘已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对走马塘地域文化与建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走马塘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排列顺序依次为资源价值>开发效益>资源吸引力>开发条件>资源保护,并根据调查结果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类似走马塘的古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探析重点村的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选择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模型和ArcGIS分析软件,对西南地区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进行梳理,综合探讨其空间结构异化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和空间数据叠加法综合剖析其内在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结果](1)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核心—边缘型”集聚形态;集聚核心包括贵州片区、西藏片区2个高密度区,以及重庆、四川2个次密度区;(2)重点村类型以民俗文化类最多,占比44.0%,其次是自然风景类和特色农业类;从省域层面来看,重庆以特色农业类居多,贵州以自然风景类为主,四川、云南和西藏重点村类型相对均匀;(3)区域GDP值、国家5A级景点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与重点村分布的地理联系率L值分别为99.76、99.85、99.86,空间关联程度紧密;(4)重点村分布具有沿地势起伏较大区域和河网区域集中分布的趋势,并集中分布于GDP较高区、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19.
盘县乡镇供水工程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盘县乡镇供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工程老化、效益衰减、制度不健全、收费不规范等。提出促进盘县乡镇供水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乡镇供水可持续性的正确观点,加大乡镇供水改造力度,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分级明确权责,发挥以强补弱,缩小水价差距,促进乡镇供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 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