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川 《企业活力》2008,(3):48-49
一、组织认同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对于组织认同的研究一般是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及其衍生的自我归类理论而展开的。这两种理论主要关注群体成员身份对个体自我概念、群体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个体所隶属的社会类别(如国家、民族或群体)以及此人对其社会类别的归属感将会促使个体根据社会类别的特性来定义自己,亦即人们会用自己在某些群体的成员资格来建构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23):244-247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红河县架车乡架车中学的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随着年龄增长,国民身份认同感略有上升,政治认同上比较积极,在文化认同上显示出对自己少数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中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在各种合力的结合中培植中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年轻的一代,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认同、城市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社会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分离与错位、城市社会新场域与乡土经历的冲突、强烈的融入意识与融入机制缺失的矛盾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层面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主观排斥,以及个人层面上的基本情况、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未来期望等因素,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城乡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昊 《中外企业家》2012,(8):154-155
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而对于民族认同的界定则比较一致。民族意识研究以思辨和质性研究为主,而民族认同研究则更多地采用实证和定量研究。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研究中既要关注对本民族群体的意识和认同,也要关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认同。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认同危机凸显,因此对于政治认同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以期增强公众认同意识,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主要从认同的内涵,政治认同概念的界定,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三个方面,对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却和土地、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与他们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乡土记忆、城市体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各种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重塑和调适。  相似文献   

8.
组织认同最早是在MARCH等提出的社会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认同被认为是概念化的社会认同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研究表明,组织认同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或组织的整体效能,组织认同度高的组织个体通常会做出最符合组织利益的决策,即使不存在外部监督甚至可能损失其个体利益的情形下亦如此.然而,国内对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为数较少,因此,对组织认同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以及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变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特别是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民族院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多种形式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稳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王金龙 《企业导报》2010,(2):230-231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知、民族评价、社会参与实践和民族情感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普遍较高。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也有弱化倾向,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狭隘的民族认同观。提出必须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个群体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并且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存在"三高一低"的特点。但如今农民工所处的特殊地位让这个群体处于尴尬的境地,他们在进行自身的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城市的适应能力。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和身份认同进行界定,并概述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考察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两类准市民,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确定准市民自我认同的三个维度:自我身份的判断、自我归属的倾向和自我现状的感知.逐个维度具体考察,结果发现不同维度下自我认同不统一,流动农民自我认同模糊,失地农民自我认同危机.最后从准市民本身和社会两个角度提出重构自我认同的措施,帮助准市民实现人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姚俊 《城市问题》2011,(8):93-99
基于对长三角地区沿江五地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及以身份认同为因变量对调查数据的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受到制度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记忆的显著影响,其中失地农民所经历的社会空间转变体验不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现状,还决定着失地农民社会记忆发挥作用的机制。失地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他们的身份认同成为失地农民的群体性建构以及与政府进行博弈的技巧、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3,(24):288-290
本文利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分析了当前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然后运用软硬件、课程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社区等资源,将教学法、学校和区域层面的服务配套设施融入到高效教学中,提高教学素质,用这一方法解决外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身份认同。这一研究也对其他科目教师身份认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消费不仅体现了消费方式的变化,更体现了消费者认同形式的变化。消费与认同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人们选择哪种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人们的自我认同所决定的。在这个用消费主义理念支撑的社会,人们通过消费能否获得自我真实确认。本文通过对自我认同的分析,揭示了消费行为中的自我认同的两个表现:归属感与个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品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民族品牌在国际化竞争中面临着市场与文化的多重困境,民族品牌走出国门频繁受挫,却在国内爆发出国潮盛行的态势。本文以国内消费者支持、力挺华为现象为切入点,引入品牌认同理论实证民族品牌的本土认同及口碑传播。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260份有效数据分析发现:民族品牌的民族性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个人和社会认同,文化性对社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而创新性则积极影响品牌的个人认同;个人和社会认同作为中介对口碑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民族元素、本土认同及口碑传播之间的逻辑关系,证实了民族品牌深植民族文化和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从民族元素、民族情结和情怀的角度为民族品牌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Brown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考察领地行为的“边界”特征.基于认同理论,本文分析两种不同团队领地行为——团队成员对团队内其他成员的领地行为(对内领地行为)以及团队成员一致对外的领地行为(对外领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内领地行为负向影响团队认同与知识分享行为,且团队认同在对内领地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2)对外领地行为正向影响个体的角色认同,且角色认同缓解了对内领地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3)在低角色认同的情况下,对内领地行为通过团队认同影响知识分享行为的中介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伦理认同难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俏 《企业经济》2004,8(12):19-20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伦理却越来越难以认同,深入研究因网络而引发的伦理道德的认同难题,对加强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艳春 《数据》2022,(7):141-143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本文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等五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得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在整体上较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差,未来研究方法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其成长发展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者必须重视从注重人文关怀、改进教育方法和加强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探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