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清江流域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具有生态特征的文化更是其优势所在.结合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情况,具体分析区域开发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SWOT矩阵匹配,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内容之一.文章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表体系等方面构建了流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结合清江流域各县市水资源特点和现阶段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系列要求,在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的基础上,具体编制了清江流域水资源资产表、负债表和资产负债表.研究表明,清江流域水资源净资产较为充足,但仍应加强水污染尤其生活污水方面的治理,降低水资源负债,以保证清江流域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编制适用于流域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加强河湖长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流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其发展是以江河为纽带和轴心,通过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具有开放性的经济区域。流域作为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社会经济的流域经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对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可在理论及实证层面研究长江航运与流域经济的互动影响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长江航运与流域经济发展互动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经济思想的重大部署,又是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举措,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新时代基本矛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当前,新时代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体化进程缓慢、要素配置低效、城市群发展滞后、双碳制约效应明显、产业链体系不健全等,应从一体流域、绿色流域、合作流域、共富流域和数字流域等方面推进新时代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拥有相对显著的地域、能源资源、人口与经济等规模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中心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等方面优势。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关注流域的特殊性,高度重视流域发展的整体性,高度审视流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尺度特征,高度注重流域经济的发展基础,高度聚焦流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路径重塑可重点从以流通和开放为导向强化黄河流域内外经济联系、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多层级增长极、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极核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区域功能差异化为引领构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探索黄河流域内部多元化区域合作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由张思平同志所著《流域经济学》一书,198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篇、十五章,各篇章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该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广泛的领域内研究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流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经济规律。该书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可读性强。它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中心,以发展流域经济为目标,探讨和研究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流域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综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理念。沟域经济是指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嘉陵江流域的角度,分析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微观运行机制与宏观运行机制的内在意义,提出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健康发展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嘉陵江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从而选择适合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积江 《基建优化》2006,27(4):67-71,75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导致区域分工的产生与扩大,造成生产要素区际间的转移。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利益取向、共同发展的区域空间、合作发展的经济差异等必然。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流域经济一体化是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我们研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研究和探讨长江流域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较为活跃的地带。一般讲,流域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1.流域经济涉及区域范围广,有的于支流经功达十多个省市区,可以沟通经协区和经协区之间的经济联系;2.有城市为依托,便于发挥城市功能的辐射作用;3.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与天津市同处海河流域,而海河是我国水环境质量最差的流域之一,水污染问题制约了两地诸多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流域内经济发达地区给予欠发达地区经济补偿,可以减少上游地区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在兼顾津冀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利用水环境跨区补偿模型,以河北省和天津市两地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污染物排放变化关系为例,分析水环境跨区补偿政策在津冀地区实施的条件及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后提出补偿政策实施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原湖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化必须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土地,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和绿色空间,才能维持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滇池流域为例,通过生态约束下的城市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情景模式的理论构架,设计了自然发展、生态约束、集约利用发展和生态约束下的集约利用发展四种城镇村用地模式,运用SLEUTH模型进行了CA情景模拟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约束下的集约利用发展模式是高原湖泊流域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的最佳模式,并给出了滇池流域城镇村发展相关政策建议,从土地利用角度探索了高原湖滨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与湖泊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具有重要地理区位与战略地位的汉江流域为例,基于当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突出矛盾的分析,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流域发展问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汉江流域解决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汉江流域发展应通过促进流域产业生态化、形成消费生态化模式、实现流域内部协同、推动流域内外共生途径,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法律制度保障和生态安全监控三大支撑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广西左江流域生态经济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开发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提出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正>县域域经济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它也就具备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有着与一般区域经济相似的发展特征。巴东县位于恩施自治州东北边缘,在长江三峡地段的巫峡之尾、西陵峡之首,长江、清江分割县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区地理环境、流域经济及水利防洪的分析,阐述了洞庭湖区航道的开发对湖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建设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绿色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对南四湖流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整理了济宁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紧缩、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分析国内成功的绿色转型案例,借鉴先进经验,提出济宁市农业绿色转型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出1988-2008年的6期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控制自然资源因素,比较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和规划政策因素对滇池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认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对于区域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解释更好,对于区域...  相似文献   

19.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对于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流域生态补偿关系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流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价值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明确主体、范围和政策的法律化、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和收费种类、多样性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多渠道生态筹措方式、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同时在关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20.
运用SWOT模型分析贵州赤水流域产业发展现状,发现流域内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同时也面临流域经济发展总体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加剧等劣势。在分析了发展机遇与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挑战后,建议打造中国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白酒产业;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