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从知识载体、知识共享组织间的利益关系、知识共享持续时间和知识共享方式等视角,分析、归纳和总结了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主要特征。并对组织主导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方式与个体关系主导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方式进行了归纳比较。  相似文献   

2.
知识共享作为对传统科层文化的挑战,通过共享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来实现总体知识资源的提升。但目前关于公共组织知识共享的研究匮乏。“数字城管”是公共组织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典型代表。论文基于随州市“数字城管”项目,围绕项目建设过程中跨部门知识共享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使用NVivo 12进行访谈文本编码,建立了公共组织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模型,为下一步进行跨部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和优化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组织文化是影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接收者的角度出发,研究组织文化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并提出建立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共享型、信任型和学习型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企业集团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共享的障碍主要在于知识共享的意愿、成员之间的差异、企业文化的差异和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最后提出了共享文化构建、共享场所建设、组织结构设计和激励机制设计等四个知识共享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组织的发展。隐性知识共享是与组织相关的伴随着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流动和交换的复杂行为,一般会受到组织特征的影响。而组织承诺作为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其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流动的视角,通过对组织承诺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成正比,持续承诺则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呈反比关系,且规范承诺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相关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企业研究报告》2010,(7):18-18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团队、组织彼此之间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交流经验和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经验扩散成组织经验,由个人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由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一种组织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活动。知识本来就来之不易,再加上其拥有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需要在较大的空间和范围内共享,知识垄断只会造成知识浪费。在共享的过程中,知识效用成倍增加,而且能够促发知识使用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扩大了知识共享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组织缩短创新时间,增强组织的竞争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网络的概念内涵,揭示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网络中自我进化的博弈假设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为创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网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根据现代企业特点,将组织文化分为“以人为本”和“结果导向”两个维度,探讨了组织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并引入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作为中介变量。通过收集了385对上下级评价的配对数据,证明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都可以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从而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此外,文章还进一步探索了结果导向的组织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共存的情况,据此将企业文化分成“兼得型”、“困境型”、“关系型”、“劳役刑”这四类,并分别讨论了每类企业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7,(2):37-44
基于47家企业共215名企业中高层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从资源配置视角考察了组织结构正式化维度、分权化维度、知识共享和组织创新气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分权化对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在分权化和组织创新气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与分权化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共享产生正向影响,即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较强时,分权化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较弱时,分权化对知识共享并无显著影响。研究初步成果可成功运用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使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有:管理人员的态度和领导风格、知识型员工的风格与个性以及对知识共享文化的认可、组织的薪酬制度、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任、组织的氛围等。基于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有效促进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它包括针对管理人员和知识型员工的招聘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正式模式的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知识管理主要由知识的获取、共享、扩散和保护流程构成。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实现共享和扩散。如果企业所获得和积累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扩散和共享,这些知识就毫无意义,企业也将失去活力。判断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不是仅仅看企业的组织知识总量,还要看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利用和共享情况。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知识在组织内部有效的共享和扩散。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吁着知识管理的实现,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企业的无数次实践告诉我们组织文化问题是成功实现知识共享的巨大障碍。本文通过对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的分析,强调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入手,谋求构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更好的推动知识管理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雷  牛冲槐  牛彤  刘引萍 《物流技术》2014,(13):333-337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为出发点,基于知识的层次维度,将供应链知识共享划分为个人知识共享、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和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三个层次,通过重点分析三个层次中具体的知识共享模式以及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别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下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模型,并说明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对供应链三个层次的知识共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科学地利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场效应理论与知识共享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知识共享的难点与场效应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场效应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 知识场的概念,并通过场效应作用机理的分析,阐述了组织中行动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以及运 用场效应理论实现知识共享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知识共享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共享成为企业知识管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是,知识共享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带来收益,也会产生共享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和雇员成本。因此,企业正确的知识共享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知识共享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本文在对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概括了两类知识共享方式。通过对影响企业主导共享方式的几种重要因素的分析,指出企业应选择适宜的主导知识共享方式,并建立支持性和互补性的知识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共享有三个主要障碍:共享主体的因素、知识本身的因素和共享环境的因素。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和组织管理多个角度,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析取出与之对应的人、知识和组织三个关键点,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知识管理层面和组织层面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促进知识共享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善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一、知识及知识共享的概念美国知识管理学专家戴布拉·艾米顿在“信息到知识的转变”中说:数据是分析的要素,信息是有内容的数据,知识是有意义的信息,智慧是知识与洞察力的结合。因此,知识是与特定接受者的经验、背景、解读、反馈及一定洞察力的知识准备相融合的信息。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因此,对知识共享的认识应从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内容,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网络、会议及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的主体—个人、团队及组织这三个层次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前人在对知识共享研究的基础上,借用生态竞争模型,并引入生态因子(组织文化、工作目标、领导者职责、组织结构、知识共享的硬件设施),给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共享生态竞争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博弈的方法,研究了在科技成果转化知共享中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有关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 所谓知识共享,是将组织的员工或项目团队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有效的交流方式被企业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其他员工所共享,成员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的交换和讨论,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组织内知识共享的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竞相关注的热点。在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中,知识共享和组织内部信任问题是研究的重点课题,但对两者的综合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前人对知识共享和信任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整合两个概念,引入组织制度、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信任倾向等影响因素,分析出一个全新的组织内知识共享的综合信任模型,希望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信任机制,促进组织内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