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一直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伴随"流动性过剩",股票、房地产等各类资产价格出现膨胀。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货币供给总量的角度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过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和全球M2、M2/GDP的变化趋势并不支持"流动性过剩"的判断,而且持续数年的"流动性过剩"首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而非一般物价水平的膨胀。为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加以结构性考察。本文提出,近年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在货币供应具有较强内生性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出现变化,微观主体具有较高风险偏好,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货币流通速度最低的主要经济国家,中国货币之谜更存在特殊性。货币政策的多任务性影响货币供给形成过程,基础货币调整与货币乘数变动同时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货币当局的资产结构和公众的资产偏好分别影响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形成中国货币之谜的根源,而消除流动性过剩也须借助转变货币当局资产结构和公众资产偏好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及其货币资产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编制的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充分考虑了货币总量中各类资产的货币性职能,可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辅助工具。基于这一指数的货币资产结构分析表明,流动性较差资产过快增长是我国货币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政府为经济工作计划而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进行了努力,货币资产结构自1997年以来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际货币契约视角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发展.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的集中表现.本文对关于国际货币地位形成的"抵押资产契约"说进行评析,并认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通过货币竞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来克服无约束的信用本位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货币的发展看美元的财富掠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农业交换经济,还是现代国际贸易往来,货币在充当支付中介的背后,受"路径依赖"影响,都潜藏着其对财富的掠夺性,本文通过货币—世界货币形成发展这一过程,重点对美元的这种掠夺性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降低或摆脱掠夺性的负面影响,短期应依靠平衡外汇储备资产池,长期则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国际货币的概念"国际货币"是个常见的名词,尤其在有关国际金融一类书刊上更是屡见不鲜.顾名思义,国际货币应是指国际间通用的货币,但这样解释未免失于笼统,而且并不完全确切.一般说来,国际货币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各种国际间通用货币的总称.它在一定前提下,在国际间行使计价、交换、支付、购买职能,还可以用作国际储备资产.它是国内货币职能范围的扩大,是世界货币的低级形式.  相似文献   

7.
以货币沉淀为角度分析M2/GDP偏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储蓄-投资转化渠道不通畅,造成银行系统货币存量偏大;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货币周转速度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受边际消费递减导致高收入阶层资金储藏量大;利率、汇率机制缺乏有效弹性而导致中央银行被迫发行超额货币维系市场秩序;非组织金融规模增长,大量资金流通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可能导致市场内金融体系的"脱媒"现象。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货币沉淀到不动产领域,导致货币紧缩。  相似文献   

8.
李海山 《时代金融》2013,(30):132-133
通过分析我国M0、M1、M2各统计年度的变化与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屋平均价格的变化,运用趋势分析,结合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机制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的关系,得出货币供应与资产价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增加股票市场容量和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轲 《济南金融》2007,23(10):20-23
当前,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描述就是"流动性过剩"。本文侧重在理论上解释货币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涵义,并做出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相关理论综述。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从基础货币到资产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货币供应理论都是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基础货币也被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货币供给模型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评判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依据.我国的货币供应模型不能以基础货币来构建,而必须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影响货币政策方向,负债项目反映调控手段及资金流向。各项资产将预期为货币当局带来现金流入,采用不同配置方式将获得不同的资产收益。各项负债需要货币当局如期支付资金占用成本,不同融资方式产生不同的利息费用,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总成本。虽然货币当局没有盈利需求,但站在货币当局资产利用率及货币政策成本角度考量货币当局绩效,将促使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制定及执行中降本增收、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货币创造渠道的变化与货币政策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去近10年间,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渠道。但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人们过去多年习惯了外汇流入的情形,近期这种局面反而引起各界对货币政策操作以及中央银行实现货币增长目标的担忧。本文通过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在理论上分析了传统货币创造渠道的扩展问题。我们认为,随着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多元化,货币创造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贷款创造货币外,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债券等业务也会创造货币。在分析各种货币创造机制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应更加关注非外汇渠道对货币创造及货币总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操作应更注重"逆向思维",强化数量型调控、价格型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等。  相似文献   

13.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分类,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两大类。待售资产包括商业商品存货、工业产成品存货、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非待售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自用原材料存货。非货币性交易相应也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内部的交换)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4.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货币发行的宿命是从分散走向集中,然而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集中的货币发行将出现货币超发,也就是本文提到的"货币发行陷阱"。在提出货币发行三假说"货币发行次优假说""货币锚定不可能假说"和"货币非国家化不可能假说"的基础上,本文论证分析数字货币必将遵循历史一般规律,最终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权。本文认为,通过政策鼓励大型互联网机构研发数字货币值得商榷;从长远看,决定中国数字货币发展前景的根本因素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增长,而不是发展数字货币技术。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货币比信用货币更有信用,用白条堆砌起来的所谓金融资产、信用货币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以房地产抵押背书发行的货币,至少为国民积累了实物资产,而以信用背书发行的货币,剩下的只是一堆永远无法清偿的白条.  相似文献   

16.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货币发行无黄金储备的时代,这为货币的泛滥创造了条件。随着各国货币的相互兑换,使货币总量不断膨胀。这时,纸币完全取代了货币的交易功能。然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功能却无法实现。因为各国货币的发行、创造不再坚持实物原则。有时甚至成了政治目的。这时资产的某些货币功能就显现了。  相似文献   

17.
货币"占有即所有"是货币权属认定与流转的基本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货币权属认定上当然适用"占有即所有"规则。在例外场景下,货币的"特定性"将突破货币的"流通性",进而排除"占有即所有"规则的适用。"融信租赁ABS执行异议案"中监管账户资金的"特定化""公示化"成为法院最终排除"占有即所有"规则适用的重要依据。资产证券化监管账户资金的独立性能否经受司法实践的检验,需结合个案进行综合判定。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账户存在设置随意、形式化的问题。为使监管账户内资金的独立性获得司法认可,应实现基础资产现金流归集路径的清晰化、简单化,确保监管账户内资金的特定性、公示性。  相似文献   

18.
货币的逻辑     
人类的经济史,也是一部货币演化史.货币伴随交易深化而演进,唯一不变的是货币本质——信用.因此货币的逻辑就是信用的逻辑.货币从交易媒介演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后,就有了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资产定价问题和资产泡沫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揭示出现代货币的本质意义及其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这里考察二者关系是要着重分析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与专业银行提供的货币的区别和联系。一、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货币应当是一种资产而不应当是负债,因为只有以资产去抵偿负债,而不会以负债去抵销资产。从信用关系说,资产是授人以信,负债是受信于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货币供应理论都是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基础货币也被作为政策的工具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以基础货币为核心的货币供给模型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评判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依据。我国的货币供应模型不能以基础货币来构建,而必须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