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2.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25,自引:4,他引:125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7个方面。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WOS数据库中1971—2022年的6014篇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1999—2022年的2079篇乡村旅游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从发文量及阶段特征、发文地域分布特征、核心文献及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分布情况看,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大体一致,可以划分为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2)从研究力量看,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但是在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仍较弱。(3)从研究热点与主题看,国内外都注重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更加关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内乡村旅游主题研究更具政策导向性,现实问题的解决主导性更为明显;国外乡村旅游主题研究的范围则更广泛。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努力,共同推进;需要创新思路,延伸农业产业链。需要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拓展我国旅游市场最广阔的空间。国家旅游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农业是个传统的大产业,旅游是个新兴的综合产业.省观光农业协会应运而生,是大农业、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的集中体现。发展乡村旅游,能为农村创造新的商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生活宽裕;发展乡村旅游,能给农村带来新的观念和新思维,促进乡风文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促进村容整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观光农业协会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99,自引:3,他引:99  
王云才 《旅游学刊》2002,17(4):45-50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国际研究为背景,以澳大利亚酒店业旅游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为案例,以国际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为核心,全面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主要政策领域包括政府干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与区域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变革及发展、乡村旅游统一协调的合作机制、乡村旅游的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结俣我国实际情况,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昌亚 《西部旅游》2023,(19):55-57
<正>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商丘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商丘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概括性的描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旅游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回暖,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过,就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来看,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缺乏系统化营销策划、未形成高端业态营销以及营销力度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此,文章从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视角出发,在分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文章以2010—2022年四川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模型。结果表明:第一,发展乡村旅游能直接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第二,发展乡村旅游能正向影响农村居民就业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旅游环境水平,进而间接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第三,乡村旅游率先产生人力资本效应,农村居民就业率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旅游环境水平会在正向影响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产生链式平行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彦琳 《旅游学刊》2005,20(1):63-67
本文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这个主题,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发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讨论,指出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贵州省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贵州省建设顾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4.
朱璇 《旅游学刊》2012,27(6):73-78
文章从乡村精英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这一特殊阶层做出初步分析,以虎跳峡徒步路线地区为例,分析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脱胎草根而非传统权力社会的新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探索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区带来更大的福利.结论指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需要培育和支持新乡村经济精英,虎跳峡徒步路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值得其他欠发达地区借鉴.该案例研究对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分层理论和人类学领域的旅游涵化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机制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女性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村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作用日渐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组织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6、0.258和0.250,其中,主观规范影响最大;(3)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9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6,21(3):12-19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可能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几点内容,就是作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年的接触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所做的一点个人的诠释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Drawing on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tourism studies as well as Heidegger's concept of being-in-the-world, this paper reveals how tourism can and should be done in a Chinese rural village.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a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guanxi in Chines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village in China that has been transformed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for the Chinese indigenous residents who are the primary actors engaged in tourism, guanxi is, neither a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l nor an instrumental tool, but the specific manner in which they dwell in their place.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landscape and managerial regulation have been modified and adapted in a guanxi wa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n emic understanding of guanxi and the roles it plays in tourism participants' daily life is warranted and can provide a more holistic pictur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18.
英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及借鉴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效祖 《旅游学刊》2006,21(9):70-74
英国在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上,一直是引导世界旅游潮流的前瞻性国家之一.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英国旅游发展中,<公共服务协议>的量化管理与服务;市场推广措施与电子旅游的运作;住宿等级的标准制定与规范化管理;及旅游目的地管理中的可持续性战略.针对中国的旅游业现状,对比分析了中国旅游的不足和英国旅游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In China, sites categoris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are commonly used as a means of economic regeneration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of a recent addition to the list, the diaolou (fortified tower houses) of Kaiping, Guangdong, in South China. This rural zone, characterised by past emigration and farming, i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udy,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a survey, permits findings to be compared with other rural areas in China such as Hungcun and the Tangyue Arches of Bao Village in Anhui, and thus while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are found, in Kaiping differences exist whereby tourism has been found to permi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while retaining an agricultural base as the “new tourism rich” employ others to continue farming. The work is contextualised within a model of evolving literature related to tourism impacts on communities. The paper explores a range of issues in sustainable tourism, including the use of tourism as a tool for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olistic approaches to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calisation as a response to globalisation. It discusses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to heritage tourism, cultural change and commodifica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