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种小米从古至今为人所喜爱,一件商标从注册至今令商标权人喜忧参半,一场维权行动长达数年,依旧未拨开云雾见青天。“沁州黄”之争就是这样一件扑朔迷离的案件,为了揭开“沁州黄”的面纱,我们对此案件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下高校名称的商标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颖 《中华商标》2003,(11):35-37
浙江大学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尽管吸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名称被人抢先注册的教训,于2002年4月一口气申请注册包括“浙大”、“ZHEDA”、“求是”、“浙江大学鹰图形”在内的4大类45个类别180个商标,从教育、科研到瓜果蔬菜、水泥钢筋,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是未料到突然发现温州的信得达公司早  相似文献   

4.
5.
笔者在代理一些农作物品种名称与商标名称异议、争议纠纷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此,把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疏理一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思索参考。  相似文献   

6.
袁锋  施云雯 《中华商标》2013,(10):42-46
随着注意力经济、消费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虚拟角色对公众的吸引力和良好声誉将其注册为商标。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虚拟角色名称作为商标注册,相关纠纷案件接踵而来,比如“大力水手案”、“哈利·波特案” 、“邦德007BOND案” 等等。  相似文献   

7.
8.
商标权是一种重要知识产权,对它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保护,不能无限扩大,更不能以保护商标权为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限制他人的正当权利。商标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的限制。这在国际上和我国商标立法上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协议》第十七条.对商标权的限制做了原则性规定:“缔约方可以规定对商标所赋予权利的例外,例如善意使用描述性词语等,其条件是这样的例外应考虑商标所有者和第三方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9.
杜燕霞 《中华商标》2014,(11):50-53
正显著性是商标的首要要素,是一件可识性标志成为商标的先决条件,同时还决定了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可以说,离开了显著性,商标就无从谈起。本文将运用比较法对商标显著性展开论述。各国(地区)商标法均规定,商标具有显著性是商标可注册性的前提条件。我国《商标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注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0月15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征求意见稿)》第14条就商标注册证、商标公告对于著作权归属的证明效力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商标公告、商标注册证等可以作为确定著作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初步证据,诉争商标申请人如有异议,应当提供相反证据予以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仅依据单独的商标注册证、商标公告""不能用来证明商标标志著作权的权属,但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证据,作为证明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初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标等知识产权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的商标权保护问题已引起了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重视。然而,在中央电视台等的商标保护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具有某些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闫海  代丁利 《中华商标》2011,(11):55-59
地理名称本身“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同为工商业标记的地理标志和商标选取同一地理名称为标记,则形成地理标志和地名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司法应当平衡地理标志的集体利益与商标所有人的专有利益,妥善处理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商务及非商务行为逐步广泛和深入,随之而来的网络知识产权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产生了很多没有先例可循的新型案件。在此领域,我国的司法实践不得不走在了我国立法的前边,创造性地审理了一大批涉及网络域名、网络链接、网络下载MP3音乐、网络搜索、网页著作权、P2P著  相似文献   

14.
15.
林华 《中华商标》2008,(6):42-46
一、相关法规《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该规定是知名商品特有名称首次作为专门法律术语得到立法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马强 《中华商标》2007,(3):42-45
前不久,针对日本企业在中国注册四大名著游戏商标的行为[1],国内有人撰文提出质疑,或者批评国内动漫业界对此无动于衷,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薄[2],或者认为四大名著游戏商标缺乏显著性,损害公共利益并产生不良影响[3]。本文认为,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一样,在申请注册与名著  相似文献   

17.
警惕"网络热词"冲击商标显著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使得世界上的网民数量大增。占据他们绝大部分时间的互联网,已是他们最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和获取新知的桥梁。在日渐形成类似朋友圈的互联网新文化浪潮中,他们创造出了诸如"高富帅"、"白富美"之类的网络新词,也会由于对某一词的频繁使用从而使得该词的使用量剧增成为"网络流行词"。注册商标是企业打向市场的一张牌,这张牌能不能打开相关市场,能不能给企业带来信誉和经济效益,商标自身的  相似文献   

18.
梁勇 《中华商标》2010,(3):41-42
商标的淡化是指商标自身显著性的逐步退化乃至完全丧失。商标淡化为通用名称是一种间接削弱商标显著性的方式。这种淡化的最终后果是使消费者将该驰名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误认为是该种商品的通用名称,使得该商标彻底丧失其显著性与识别力。  相似文献   

19.
正企业商标策略有许多种,但由于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实力不尽相同、产品属性千变万化,企业采用的商标策略不应当、更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商标权人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商标战略目标,在商标权的创立取  相似文献   

20.
王斐 《中华商标》2015,(2):88-9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标抢注行为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不仅侵害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于商标抢注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抢注人的谴责上,而应该积极地寻找应对途径,并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合理适用相关法律,维护真正商标权人的合法权利。尽管中国采取"申请在先原则",但是,现行商标法还是为被抢注的在先权利人提供了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