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文林 《商场现代化》2007,(2Z):226-227
从20世纪的后十年直到今天,我国的广告业迅猛发展,形形色色的广告铺天盖地,其中不乏鱼龙混珠的虚假商业广告,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整体广告业形象。本文力图从广告公司业务职能的转变,论述如何在源头上杜绝虚假广告。还广告业诚信之本。  相似文献   

2.
广告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虚假广告泛滥的危害,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治理力度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虚假广告出现的原因及现有的法律规制等进行分析,以期改善广告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健全治理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星代言广告以其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逐渐成为广告业的时尚。但同时,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所引发的纠纷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文章从民法理念的角度,以民法基本本原则为依据,通过分析"明星虚假代言"的民事责任,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广告产业”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广告大观》2014,(1):25-26
从上世fg80年代以来,全球广告业就开始了并购活动,但初期的并购基于广告业自身的发展逻辑,即对规模化和产业链优化的追求,并购的公司类型从早期的广告公司扩展到中期的广告上下游公司。进入21世纪,在媒介融合大潮下,本来血液中已充满扩张欲望的广告业进一步向广告关联产业渗透,广告业从产业规模及行业跨度上都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形成了新的“大广告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5.
赵素欣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304-305
广告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广告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和原则。但是近年来,面对暴利的诱惑,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不惜代价大量制造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得以肆无忌惮的粉墨登场。若任由其泛滥,会破坏我国尚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虚假广告已成为中国的一大公害,治理虚假广告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切实解决当前广告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的问题,使商家不得利用广告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做到依法做广告,依法管广告,严厉打击商家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才能使广告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规范商家们的经济行为,同时也使社会公众免受虚假广告之害。  相似文献   

6.
莫继严 《商场现代化》2006,(5X):299-300
本文认为,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我国国情,取消医疗广告在法理上和事实上俱不可行,因为它不合国情,难以逾越若干法律“雷区”:一、有违反宪法、侵犯有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嫌疑;二、缺乏法律依据,违反其他相关法律的精神;三、“监管难”的虚假违法广告种类众多,“取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四、“朝令夕改”,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广告业的现状和广告市场监管的形势(一)我国广告业的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广告业以两位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广告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广告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8.
《商》2013,(14)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迅猛发展,致越来越多的虚假广告有了生存的土壤。虽然近些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虚假广告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虚假广告利用其隐蔽性强、成本低廉、回报率高等众多因素,使少数违法分子存在侥幸心理并且大肆的从事广告违法活动,这使得广告市场极不稳定而且人们对广告的可信度急剧下降。故当务之急就是从根本上遏制虚假广告行为,切实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权益,并且要维护广告市场的权威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莫继严 《商场现代化》2006,(15):299-300
本文认为,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我国国情,取消医疗广告在法理上和事实上俱不可行,因为它不合国情,难以逾越若干法律“雷区”:一、有违反宪法、侵犯有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嫌疑;二、缺乏法律依据,违反其他相关法律的精神;三、“监管难”的虚假违法广告种类众多,“取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四、“朝令夕改”,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于虚假违法广告一直以来处于"查而不禁"的态势,各类虚假广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尤以化妆品广告、医疗保健广告以及食品广告等类为甚.为了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等合法权益,铺就广告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有必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对于虚假广告的惩处监管以及法律制裁形式,确保广告发布事前以及事中的持续监管,培养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以及诚信氛围,共同构筑和谐的社会主义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11.
《广告大观》2000,(1):23-23
随着中国“入世”节奏的加快,位于信息产业前沿的中国户外广告业亦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何在国内进一步开放之际把握好中国广告市场的命脉,借鉴、引进、吸收国际最新广告技术与资讯信息,增强与国外广告公司相抗衡的实力,是去岁末在北京举办的“大贺之友——户外广告发展研讨会”上,令诸位与会广告公司老总、广告业专家们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倪宁 《广告大观》2006,(10S):28-29
我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中,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剧烈的市场竞争,为我国广告事业的勃勃生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年来,我国广告业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飞速前进的我国广告业相比,社会评价和广大公众对广告活动的好感度却没有“递增”。特别是最近几年,虚假广告屡禁不止,格调庸俗、低级趣味的广告比比皆是。议论者众,指责者多,甚至有些要抹杀我国广告界多年所做出努力的架势。原因何在?正如有人在批评推广钙类产品的广告造成全国人民都缺钙的现象时指出的,那是广告业自身缺钙。这种缺钙,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我们广告界应有的定力还不够。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广告业发展瓶颈及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圈圈 《中国市场》2011,(18):10-13
广告业作为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国内对广告功能的认识不全面、广告的社会性及文化性的缺失、广告虚假、违规导致巨大的负面影响等行业诟病,已经成了限制广告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国内广告业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广告传播由偏重广告之于推销,完成向广告之于营销与传播整合的转移,并且完成广告业向创意产业的全面升级,这些都将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黄伟峰 《现代商业》2011,(27):288+287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带动了广告业的飞速发展,但大量虚假广告也乘虚而入,充斥市场,不仅欺骗和误导了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范和治理虚假广告迫在眉睫。据此,本文将结合虚假广告的概念、表现形式、危害和成因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对虚假广告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5.
过分迷信所谓“名人效应”只会误人误己,创新才是根本近期,各大媒体都在关注“郭德纲广告门”事件、葛优的“亿霖木业案”等虚假广告案等。在媒体的报道中,既有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指责,也有对企业违背商业道德行为的声讨。作为被指责一方的企业,应从中反思什么?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的战火横扫西方发达国家,国外传媒业早在2008年就尽显颓势,危机带来的“阵痛”愈演愈烈。从我国传媒广告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宴体经济的集中影响爆发于2008年末,即使经历了2008年诸多大事件的洗涤.我国传媒广告市场还是呈现增长态势,可以说是全球传媒广告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据CTR市场研究最新的年度广告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全年广告总投放同比增长15%,这到4413亿人民币,已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位。但由于中国市场化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我国的传媒广告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广告业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稀释着2009年广告市场进一步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贾丽军 《广告大观》2006,(11S):134-134
广告AC带来不仅仅是广告作业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AC将主导创业产业,让商业创真正大行其道,因此AC概念的提出,是广告业全面步入创意时代的里程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郑欢 《广告大观》2011,(10):33-34
站在广告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和未来网络"云"背景的发展高度思考广告的策略升级问题,广告业应该尽快洗心革面,完成向消费者立场的转变。这是广告应对Web2.0时代的品牌竞合关系及传播关系的重构现实,在把控互联网世界中各方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广告信息服务的互动和有效之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9.
刘慧磊 《广告大观》2007,(2S):140-141
近年来,“虚假广告”已成为中国广告业发展的一大痼疾,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虚假广告屡禁不止,虽然是各方面因素使然,但是广告人作为广告行业的把关人,其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所以,如何规范广告人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成为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如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观——八荣八耻,这一新荣辱观同样适用于广告行业。  相似文献   

20.
广西金嗓子推出其产品的同时,在广告诉求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金嗓子喉宝广告前后不到5秒钟,却从两个方面给广告业注入了新的内容。首先,在金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