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转变对就业、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方式影响深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注重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7次研讨会最近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我国经济增长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行了专题研讨。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与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涵的增长(集约型),但是,在现  相似文献   

3.
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变化虽然只有两个字,可它的内涵大大地扩展了。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变化虽然只有两个字,可它的内涵大大地扩展了。原来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发展方式转变,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扩大到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到生产要素结构这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4.
<正> 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绩效并不明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2004年的GDP占世界的4.4%.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和氧化铝的消耗量却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这一事实说明制约经济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还没有解决。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并没有到位。下面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形成过程为主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曾经提出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那时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诠释:理论上从经济增长方式扩展而来,涵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有内涵,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法更科学、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的一个新概念;实践中包括了第一要义在发展、成败在转变、关键在加快、依托在资源、载体在经济、主体在有关各方、基本要求在坚持等七个方面的内涵,是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徐炜  甄杰 《辽宁经济》1998,(2):14-15
一、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之一,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也提出过。最早提出的是“集约化”称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通过...  相似文献   

8.
“海西”背景下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推进"海西"经济建设背景下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有: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闽台农业合作过程中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结构调整信息》2004,(3):12-12
上半年,通州区农业工作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入手,由注重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还将继续抓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0.
对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点认识苏朝亮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马克思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最早是从生产领域将其分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山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效益、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谐社会6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态。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1995-2009年间山东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类型进行了评估判断,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高度粗放型、粗放型和准集约型3个发展阶段,初步说明该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现在社会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缺少人力资源会导致其他各种资源不能够协调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在新的时代里,人们开始关注并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必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文章主要概述了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需要在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开放共享,以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近年来,国家将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作为助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创新共享商业模式,整合制造业优势资源,开展共享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于是提出一种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模式,可以以获取价值为目的、以闲置技术资源转让为方式,实现技术资源高效利用、社会共享和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保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原则、理论基础和运行模式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保证循环经济全面持久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自鹏  崔凤梅 《特区经济》2006,211(8):371-37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力资源流动的直接动因,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促使人力资源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但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则加速了移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从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毅 《世界经济研究》2012,(2):70-75,89
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所有在跨越低收入陷阱管用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基本上都不再管用,如果重复使用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不同程度地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但是在进入中等收入序列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这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乡与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实现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民主化转型,保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成功地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晓斌 《特区经济》2010,(2):242-243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本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源开发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韦岩峰  默子然 《特区经济》2012,(10):167-169
"四个发展"是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科学转型的重要路径,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够体现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青海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青海省"四个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