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对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减少金融风险、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采用1992-2010年房地产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巴南区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及泡沫的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巴南区房地产业波动较大,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房地产泡沫。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及科学分析,对城市房地产泡沫的预警和防范以及经济的健康、平稳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将基础值测度法和泡沫膨胀速度法相结合,进而测算出泡沫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12-2017年广州市房地产价格脱离基本面,泡沫逐渐膨胀,且随着消费、投机需求的增加,泡沫也持续增大;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越大,房地产泡沫也越大。因此,降低房价、治理广州房地产泡沫应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及银行信贷管理入手,进而从源头上割断推动地价、房价上涨的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3.
陈新美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41-45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经济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投资额的剧增,房地产泡沫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文章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引发对房地产泡沫以及泡沫经济的探讨,通过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以及危害性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防范房地产泡沫的措施,促使房地产市场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析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房地产泡沫问题将决定房地产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本文从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危害方面做了粗浅分析,并就房地产泡沫的预防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王奎 《特区经济》2010,(9):102-103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日本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反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元升值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使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宽松的银行信贷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化;政府过于剧烈的宏观调控政策打破了房地产泡沫,造成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低迷。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与日本的情况惊人相似。因此,借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教训,可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4年以来,在社会上对我国目前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本文就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如何防止和治理房地产泡沫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泡沫的行业。我国房地产业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其市场化的时间较短,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这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极为不符。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局部泡沫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析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房地产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谨慎对待当前的房地产热,预防房地产市场泡沫。本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的原因并从加强宏观调控、控制资金流向、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增加税收及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防范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艳 《北方经济》2008,(24):32-34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增幅过快,极容易形成投机,产生房地产泡沫。有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存在区域性过热现象”,“地区冷热不均,真实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已经出现”。中国的房地产究竟有没有泡沫,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房地产泡沫不仅造成金融危机,而且影响房地产业长期发展,所以研究我国房地产泡沫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泡沫的形成机制入手,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针对哈尔滨市房地产业中的住宅业,根据房地产投机价格数学模型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2005年9月到2006年11月的月度数据对哈尔滨市住宅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来确定哈尔滨市住宅市场泡沫度,为判定哈市住宅市场的运行状况提供依据,并为政府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施宁 《魅力中国》2014,(5):53-53
房地产经济泡沫不仅阻碍了房地产业的有效推进,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成因极其区域特征加以研究分析,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加以研究,并分析其区域特征,以保证房地产业与市场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未来若干年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我国房地产业自1998年复苏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房价和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尽合理等,引发了人们对泡沫的猜疑。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时间较短,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对房地产泡沫测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极为不符。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天津滨海新区房地产价格及其构成,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对滨海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滨海新区房地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房地产的泡沫产生进行了判断,在政策调控层面上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马来西亚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破灭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洪  谢经荣 《亚太经济》2000,(6):24-26,73
90年代来,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速度,马来西亚过度投资,信贷废止扩张并大量吸收外国资金,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力,大量的资金涌入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业,引发了国内的房地产泡沫。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马来西亚政府紧急采取一系列克服房地产泡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房地产热潮中,目前的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已经与消费能力的提高渐渐脱节。银行的信贷巨资是不少城市出现这股热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商业银行支撑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热潮中自身的风险也在不断集聚。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两者之间产生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本文通过对博弈过程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在房地产业繁荣时,银行会加大对于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在房地产业衰退时,银行会紧缩对于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文末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中潜在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泡沫规避路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是一种经济状态的失衡现象。识别房地产泡沫的标准应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入手,从多个角度来考察房地产市场上是否存在价格泡沫。考虑到中国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借鉴日本、美国的经验,规避房地产泡沫的路径主要有:尽快完善房地产税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调整房地产的供给结构:适时通过加息来控制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过分需求;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房价持续上升,房地产价格虚高容易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北京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发生破裂,这使日本的房地产甚至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反观当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会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当时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为此方面的原因,要吸取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的教训,打击和预防与房地产相关的过度投机,防止宽松的货币、财政,银行政策对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使我国房地产业健康运行,避免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历年数据研究,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做了重新的认识,得出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确存在泡沫,但远未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并且提出扶持中小开发商发展,控制监督大开发商是使得当前房地产市场得到良性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业已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新亮点,面对着房地产市场如此繁荣的发展,文章着重对福建省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检验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评价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现象;得出福建省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尚属理性,并对福建今后的房地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