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1中国产学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大会于9月14至16日在广州举办。此次大会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深化粤港澳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转型,加强经贸金融合作及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会议由中国产学研品牌建设联盟、  相似文献   

2.
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等部委都很关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准建立"中国虫草素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在具体产业上深化的举措。在"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对北冬虫夏草这个特殊项目进行了支持,"十二五"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产业》2010,(5):40-40
北方重工与清华大学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制造的3.6万吨垂直挤压机,将清华大学研究了40余年的钢丝缠绕技术应用于360项目建设之中,实现钢丝预应力缠绕技术在大型压机上的工程化。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而且直接助推北方重工实现产业升级,是北方重工开展产学研合作、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又一次成功之举。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径,在自主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大联盟"呼出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又作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部门、各地方的推动下,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模式。但是,我国产学研结合以“短、平、快”的项目合作为主,战略层次的合作少,组织形式松散,缺乏成果产业化的持续保障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本期开始,本刊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筹)联合开辟《产学研合作》栏目,以期能够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各方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实现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提供资讯。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紧紧围绕“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这一主线,始终坚持把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石家庄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上,创新思路,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第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在上海举办。这是我国产学研界每年一度的盛会,是回顾总结一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经验,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产学研合作战略目标,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对于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把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于产学研合作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经过19年的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沧桑巨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吸引了各种创新要素在此集聚,并使之爆发出了惊人能量,造就了浦东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其中有以联合承担重大专项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9,(11):40-43
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为了奖励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特设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评选并颁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合作层次不高、合作目标不尽相同、资源共享不够是制约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高新区“一区多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政府在高新区“一区多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企业和产业迈向中高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机制改革、高新区“一区多园”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高新区“一区多园”产学研协同创新综合集成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科技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融资困难是其发展瓶颈,信用担保在解决其融资难题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天津担保业发展现状,建议在担保模式、风险补偿机制、外部监管等方面进行改革,力促天津科技担保行业发展壮大,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蔡华  于永彦 《改革与战略》2009,25(10):44-46
全球金融危机在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对农业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战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认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装备自主创新体系,提高农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装备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主创新是提高农业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章对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丽静  徐波 《特区经济》2010,(10):49-51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人力资本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与重要源泉。为此,本文构建了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机制,并以宁波为例分析了宁波制造业的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发展状况,发现宁波制造业商务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还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今后宁波制造业应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引进与开发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杨真珍 《改革与战略》2012,28(2):184-186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代表,他对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有自己的特点,即能根据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自主创新模式。通过对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研究,能够发现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主要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能够找出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韩国汽车业发展的模式能为我国的汽车产业走自主创新型路线提供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高技术行业或高技术依附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大型、微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而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呈现哑铃型分布,设有高技术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的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般较强。因此,建议应做好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和空间布局,并从人才政策、投融资体系、创新激励、创新服务政策等几个方面出台具体措施,以促进河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动力产业相关联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展开调研,从创新政策环境、自主研发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株洲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展开分析,进一步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剖析了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小兵 《特区经济》2008,(10):221-222
本文通过对构建和实施重庆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重庆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分析,指出了制约重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重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07,7(8):26-29,69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建设仍处于一个漫长的量的积累阶段,还没有发生真正的"质变",这需要自主创新全力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自主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议从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快速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先进农机装备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技术基础.以中国高原、陡丘、山地、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农村地区的复杂经济地理环境为技术应用场景,聚焦成套适用农机装备有效供需不足而严重制约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痛点问题,探索突破农机适用性瓶颈的产业创新机制与农机普及化瓶颈的产业政策路径,提出凝练市场规模门槛与需求加总机制、研发投入门槛与灰度创新机制、使用成本门槛与金融赋能机制、平台进入门槛与服务外包机制等主要挑战与解决方案,推动立足全域乡村振兴的农机装备产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保胜 《改革与战略》2010,26(4):126-129
自主创新与优势产业选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文章通过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模型,分别从自主创新和优势产业选择两个方面对河南省工业行业进行了独立分析和联合分析。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与选择的优势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然联合分析排名第一,但应注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制造业相对创新能力较强,但应在总量、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