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Theil指数研究了世界三大经济体(APEC、EU、NAFTA)47个国家2000-2010年间CO2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样本国家CO2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最近十年全球性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成效;然而,区域经济体内部、之间CO2排放强度呈现程度不一的差异,APEC差异最大,EU次之,NAFTA差异最小。在研究期间,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而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这与区域经济体内部一体化进程有直接的联系。CO2排放强度差异在区域间不断增大而区域内不断缩小的事实说明了减排成本差异的变化趋势,一方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是APEC的一体化)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区域间差异也为开展区域间、国家间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8-2007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对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进行验证表明,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与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继续拉大的趋势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2000年、2010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借助Arc 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时空分布变化的指标,绘制云南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云南省人口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应用经济产出系数和人口的地域别比率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人口分布现状与国内生产总值及整个研究区的关系,并预测未来云南省16个州市人口空间分布趋势。研究表明:云南省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中城市群,滇东北次之,滇西北、滇西南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的区域为昆明市、麒麟区、红塔区、大理市、镇雄县等地州行政中心所在的市区(县)。经济产出系数和人口的地域别比率滇中城市群比其他州市高,说明人口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并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奉平 《科技和产业》2023,23(3):234-238
人力资本创新是助力旅游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中部6省为研究单元,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σ系数及面板回归模型,探析中部地区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及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由2009年的0.181增长到2017年的1.081,分省份来看,大致呈“山西>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不断扩大,呈不均衡、不协调的演化特征;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分析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对于制定科学的节能减排政策都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统计学视角研究不同省区、地区之间能源强度差异,并对差异进行结构分解,结果显示1997-2011年期间,我国能源强度的总体地区差异和区域内能源强度差异都呈现下降趋势,总体的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区域间的差异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稳,但是其下降速度却比较缓慢.相对于区域间差异而言,区域内差异波动幅度更大,缩小的速度也更快,说明在各个区域内部省份之间能源强度差异的变化是显著的.文章最后结合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得出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议,即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排政策,加强地区间要素、信息的流动和区域之间在节能方面的合作,从整体上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且处于扩大趋势,本文首先介绍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其次运用泰尔系数分解法、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法,分别分析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次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协调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较慢区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区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往往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而差异和极化是反映县域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以中国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县域经济为研究视角,从差异和极化角度进行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县域经济水平显著高于广东,差异和极化程度也高于广东;指数区域分解显示,江苏的县域差异主要由区域间差异造成,而广东则主要由区域内部差异造成;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对区域不平衡程度的贡献度发现,两省均是第二产业对差异贡献度最大,第三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9.
张艳 《科学决策》2021,(8):71-83
针对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同处高位的现象,基于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采用HLM构建多水平发展模型,探索其动态演变趋势及行业、区域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工业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动态变化趋势;外部化水平行业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发展速度区域差异显著,行业差异不显著;市场规模、资本密集程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市场化等因素对外部化均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宇  张宪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25,38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2.
借由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法所生发出来的收入分配Kuznets进程这一视角,本文发现中国30年改革历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就业比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经济增长亦是导致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的主要原因。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各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显著地大于各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在各地区内部收入差距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沿海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均最大。因此本文认为,打破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和坚持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平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内部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江西鄱阳湖地区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发展在江西绿色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鄱阳湖地区作为一个地域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2007-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整体上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从低向高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呈显著递增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分布;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总体呈递增趋势,且中部地区的不如西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中国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入手,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1978~2008年的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相对差异有所缩小;②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十分明显,而中西部之间差异不甚明显;③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中部呈波动中下降趋势,西部处于波动中,但总体变化不大。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作简要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区域环境、要素投入、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蒙古1978~200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以盟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近3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978~2009年间内蒙古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态势,而以变差系数和锡尔系数所测度的内蒙古盟市域经济经历了"平稳波动——快速扩大——稳步扩大"三个阶段,呈现波动性扩大趋势。蒙东、蒙中、蒙西三大区域间差距Tbr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区域内各地区差距Twr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不平等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假设,分析了中国各省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差距,揭示了居民收入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各地不可忽视的社会冲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呼包鄂地区1999-2007年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污染排放的计量模型,以此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曲线呈倒"U"型,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呈三次曲线关系,曲线近似于倒"N"型,不同于以往的经典理论中倒"U"型的形状.最后,文章提出了呼包鄂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吕莉  高国鹏 《北方经济》2009,(16):73-75
本文以呼包鄂地区1999—2007年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污染排放的计量模型,以此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曲线呈倒“U”型,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呈三次曲线关系,曲线近似于倒“N”型,不同于以往的经典理论中倒“U”型的形状。最后,文章提出了呼包鄂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佳  杨俊 《科技和产业》2013,(12):173-177
采用IPCC的方法,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并考虑水泥生产测算了1997-2010年中国省际层面C02排放量,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视角,运用GE指数组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状况。分解结果显示:总体差异主要由东中西部区域内的差异所解释,八大经济区域间的排放差异贡献了总体差异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