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足石刻     
《中亚信息》2012,(4):44-45
  相似文献   

2.
3.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文章系统回顾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总结40年来大足文物事业工作者在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支撑、文化挖掘、广告营销等方面发展大足石刻的经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推进类似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旅游才可以达到让物说话的目的。反过来,用旅游来体现其文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11,(8):13-13
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国宝”--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18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现在是超遗时代,申遗作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世遗已由垄断地位发展到了竞争地位,大足石刻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与文物保护相比,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同等重要。本文以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日客流量数据为依据,对比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客流量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量为151人,以星期五的客流量偏多、星期一的客流量偏少;双休日的日均客流量为245人,星期六的客流量较星期日多;法定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为657人,以春节的客流量最多。本文对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游客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庆与世界》2015,(15):56-56
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0.
晓航 《产权导刊》2011,(9):73-74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等县境内的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与世界》2015,(15):54-55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艺术的总称,内含唐宋石刻造像70余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大足石刻:包容和体现多元宗教文化的艺术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24日,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监测专员简兵打开手机软件,对准一条裂隙快速地拍下了一张照片. 几乎同时,这张照片出现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上.简兵的同事荣宁在系统里打开照片,与2019年4月拍摄的裂隙照片仔细比对.  相似文献   

14.
刘夏 《中国西部》2011,(3):64-73
旅游,是一件提起就让人很兴奋的事。有时候为了一睹某-处美丽的景观,沐浴于大自然的怀抱,我们不辞劳顿,跋山涉水;有时候为了探寻某处历史的轨迹,感叹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万里迢迢,穿山越林。某一瞬间,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要么仅仅欣赏了风景,要么单单体味了人文,难得一次的旅游机会不免抱有遗憾,不能完美。  相似文献   

15.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重庆与世界》1994,(1):33-33
为了推进大足石刻研究,推进大足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萧易  袁蓉荪 《中国西部》2011,(22):28-33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   

18.
大足石刻:三教合一 风华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末,大足石刻走向了世界,当世界文化遗产的眩目标徽升挂在石刻之乡之际,我们倍加怀念那些为这一伟业献身的先贤赵智凤。回想800年至1400年前的那段谱写石刻文化的历史,几十代人的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才铸就了石刻之乡的不朽。看了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新加坡原总理吴作栋在参观了大足石刻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中国四川大足县,唐末以来的摩崖造像遍布境内,先后公布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达74处,造像达6万多躯,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为最。1945年春,由史学家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组团考察后,认为是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的石刻瑰宝。1980年春始对外开放,第一位外宾——加拿大学者司徒尔特目睹宝顶山石刻后,即惊呼:"这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自此,中外名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1986年,海外游客投票将其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资源。以"北有敦煌南有大足"享誉于世。  相似文献   

20.
假日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家启动对一年中三个重要节日实施集中休假的措施之后,假日经济这个词便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生活用语。顾名思义,假日经济就是国家通过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诱导人们的消费投向,并给人们以实施消费行为的现实条件,以期通过人们在假期中的消费来带动相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法。这也是国家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假日经济的内容选择中,旅游带着它特有的亲和力脱颖而出,它不仅成为假日经济的首选突破口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假日经济的主要内容。假日旅游能作为启动假日经济的首选突破口并成为其主要内容,是有它的客观必然性的。首先,它符合了富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