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我国发生关联方并购重组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较高的持股比例和负债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负相关,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自由现金流量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正相关,说明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的普遍性。研究还表明,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越长,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和ST/PT公司更容易遭到其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梳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文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界定,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及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并给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股权的进一步集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因此,理论界对尽快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呼声很高,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从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数据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掏空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投资者保护对掏空风险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掏空风险更高,因而融资规模显著高于前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越小,因而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越能起到抑制掏空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2013年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文章发现:会议召开方式对股东大会出席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有影响,这种影响在年度股东大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股权结构、最终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企业经营状况、杠杆率等因素对中小股东出席比例都有显著的影响。大会出席比例的这些特征是由全体股东对管理层代理问题的抑制和中小股东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动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控股家族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致使企业自身被“掏空”,使得家族企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发生利益冲突。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利用2003—2019年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实施的跨国并购是否具有更强的“掏空”性质,以更深入理解近年家族企业日益活跃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及引发的一系列违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家族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本文利用双重和三重差分模型证实,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家族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控股股东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现象更加严重,即两权分离加剧了跨国并购的“掏空”行为。本文结论有助于从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识别家族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背后”动机,为政府有效监管家族企业海外投资并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海燕  陈琳琳 《科学决策》2023,(10):161-180
民营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到底是“支持”还是“掏空”,选取“神雾系”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雾系”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后果,并进一步讨论了股权质押“支持”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条件及路径。研究发现:“神雾系”质押资金一方面用于缓解融资困境、垫付重大合同预付款、维持基本运营的需要,支持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用于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违规担保,引发财务造假、债务违约、业绩对赌失败等后果,最终股价下跌、被迫退市。可见,民营企业集团股权质押行为会同时表现出“支持”和“掏空”两种动机,在企业积极创新、专注主业、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情况下会利用质押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在产权结构不明晰、筹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稳定、质押状态的交易笔数异常、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会“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9.
王彩萍 《发展》2012,(5):77-78
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出现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障碍。本文基于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猖獗的局面进行研究,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其次分析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审计防范的必要性,最后基于我国现阶段防范大股东"掏空"行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审计防范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审计参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外部审计防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掏空、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闯 《科学决策》2009,(8):27-31
本文以2002年度国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为掏空程度衡量指标,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岭回归为研究方法控制了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后,本文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显著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分离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而当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时,盈余质量的降低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改善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区域环境影响下的企业微观层面的治理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微观层面的治理和区域环境都能够制约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但是企业微观治理的制约效应在环境较差的地区显著变弱。本文的建议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必须首先完善上市公司面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陈耿  杜烽 《南方经济》2012,(6):32-43
本文主要从控股大股东利益倾向和行为特征的角度,研究作为定向增发主要参与人的控股大股东对增发价格的影响。以2006~2009年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增发价格的高低会受到控股大股东"隧道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的共同作用:隧道效应促使增发价格降低,利益协同效应则促使增发价格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升高。同时,研究还表明,控股大股东隧道动机对增发价格的抑价效应一直存在,不会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受到利益协同效应的削弱,而利益协同效应在大股东参与增发时则会受到隧道效应的弱化。这表明隧道效应的影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功富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68-75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闻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间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5.
罗琦  孔维煜  李辉 《改革》2020,(5):108-121
现金股利发放反映了债权人、股东、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受到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采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研究表明,发放现金股利可能会损害债权人利益,过度债务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较小,而债务不足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较大。基于管理者代理问题视角的研究发现,现金股利可以有效发挥降低管理者代理成本的作用,当管理者代理问题严重时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更大。基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视角的实证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可以作为替代性的治理机制约束控股股东行为,当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严重时现金股利具有更高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6.
巩娜  刘清源 《南方经济》2015,33(1):85-103
本文以手工收集的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为例,以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以及堑壕理论为基础,以高管团队规模和控股股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团队(TMT)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薪酬差距能够提升高管团队对于风险的接受水平,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此外,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正向影响会受到高管团队规模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抑制,表明了锦标赛激励实施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经典融资理论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的债务融资行为进行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后总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说明在股权融资后有大规模的债务融资现象。在控制了行业、第一大股东性质后,这种现象仍然显著存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后流动负债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长期负债比率上升幅度。从配股后的第二年开始,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就明显大于配股前三年的平均总资产负债率,这说明企业配股后的债务融资不是为了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调整到目标负债率。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行为后果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公司治理机制与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的关系以及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与盈余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控制程度越高,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这种现象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更为严重,公司治理综合水平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大股东这种资金占用行为对企业盈余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背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排名在大股东变更前后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为标准考察了大股东变更的绩效。结果发现,在我国大股东的变更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业绩的长远发展,它仅在大股东变更的当年提升公司业绩。笔者将此现象归因于我国目前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制度。文章的意义在于指出当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