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雁  陈珂  孙贵君 《经济师》2008,(6):267-269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1999年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始试点,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从2001年国家确定彰武、北票、凌源、建昌四个试点县实施,2002年在全省全面铺开。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辽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参差不齐,总体上辽东地区好于辽西地区。辽西地区退耕还林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全省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因此,加快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文章主要以辽宁西部地区的彰武、北票和建平三个典型地区为例,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在以农户入户调查和访问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总结了辽宁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SITC标准分类的我国出口产品,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我国东中西对外贸易发展各有侧重,资源禀赋较高的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资源诅咒的厄运,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使这种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到2007年底,全国退耕还林面积3.64亿亩,惠及农民1.24亿人.中央已累计投入1300亿元。秦巴山区退耕还林3810.68万亩(约占全国退耕还林面积的10%)。在退耕还林效益方面.政府乐观而学者意见分歧的现状常常动摇人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信心。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秦巴山区退耕还林效益进行量化评价,可以看出退耕还林效益正在初步显现,坚定了人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该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该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县域产业集群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县(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和新需求,归纳了县(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对不同类型县(市)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进行分析,建议对县(市)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型差异化指导,优先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实现科技推动县(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1997~2008的有关数据,对川、渝两地教育消费、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相对物质资本投入而言,虽然重庆市的人力资本增长较之四川省而言偏低,但这两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均难以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且重庆市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四川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这一结论能为同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川、渝两个地区增长要素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凸显,这些差异不仅有来自于民营企业在规模竞争力上、效率竞争力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民营企业结构竞争力上的差异。为此,提出了结构竞争力的概念,即企业结构所具有的量变和质变作用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构建了企业结构竞争力模型,并运用该模型以沪苏浙三省(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企业结构竞争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其创新效率直接影响区域创新发展。基于价值链视角,以2009—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不同因素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正逐步缩小,技术研发效率明显高于技术转化效率。在创新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技术积累是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支持、企业规模扩张能够显著提高技术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安化县、福建省永安市、江西省奉新县三个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地区林农进行CVM实地调研,以获取林农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并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对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政策性森林保险进行补贴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具有效率;政策性森林保险政府补贴效率因区域、保险条款及补贴率的不同而不同;政策性森林保险政府补贴效率效与补贴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使参保率达到最低参保率时的补贴率为补贴效率最高的补贴率.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闻丽媛  刘琨 《城市建设》2009,(11):43-44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是以市域范围的产业发展及资源整合协调为立足点,对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起聚合引导作用的规划。本文在深入分析邛崃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探讨编制县(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对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新疆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玮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76-178
新疆农林牧渔业作为新疆的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其他行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很好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等社会问题,所以对农林牧渔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2010年出版的2007年最新投入产出表对新疆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鹏  董平均 《经济与管理》2009,23(12):68-72
民国初期,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在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既有积极的特征与进步的倾向,也有被动与退步的因素;从对该时期农业公司的兴建与发展、鸦片泛滥的影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小农经营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西南农业发展极不平衡,总的来说农业发展进程基本停滞甚至荒废。  相似文献   

17.
18.
本课题在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和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建立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基础上加入制度变量等因素,对影响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财政支出在南北钦防城市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尚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本市重点企业的投资力度(或加大优惠政策),以加快形成本市企业集群,促进本市城市化发展;鉴于南宁、北海两市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两市还应集中力量促进本地企业向高级化方向转型;最后,南北钦防四市应积极促进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促进外资对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福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战略举措.从200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发展经验,研究部署发展工作;从2005年开始,每年对76个县(市、区)经济发展进行考核并表彰和奖励先进.目前我省涌现出一批经济总量可观、综合发展水平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达县(市、区),尤其是前十强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