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1996,(6):33-33
南极上空再现臭氧洞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1995年10月上旬,南极上空又有臭氧洞出现,并显示其臭氧损耗量已接近纪录水平。自70年代末期以来,每年的9月,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都会大量地消失,以至形成人们通称的臭氧洞。由于大气受到灭和泱的污染,平流层大气...  相似文献   

2.
3.
南极天堂     
谢坚 《东北之窗》2011,(2):129-133
2010年12月17日.是我开始南极之行踏上“前进号”破冰船的第一天。航船离开港口没多久.我便接到电话.被告知父亲病情突变凌晨3点半离开了人世。父亲患重病已7年。对这一刻的来临我多少有心理准备.但噩耗传来的刹那.仍感到万箭穿心般的剧痛。天空仿佛一片黑暗.归心似箭的感觉从没有如此强烈。然而放眼处。  相似文献   

4.
批判地缘政治学与南极地缘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玉刚  周超  秦倩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16-131,159,160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它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证明并解构凝结在制度、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地缘权力,质问全球空间是如何被那些权力和权威中心不断地重新想象和重新叙述的,在领土意义淡化的情况下,新的地缘政治是如何在科学、知识、观念等内容上被重新建构的。南极地缘政治大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又大致可分为领土驱动、科考和资源驱动、环境生态驱动三个阶段。自第二阶段领土竞争的意义有所淡化起,各种新的南极意义被不断构建并相互竞争,构成了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批判地缘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这方面的变化提供很好的理论工具。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南极地缘政治发展要求我们更重视科学、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的影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等新的知识创造、供给和传播的场域,参与和南极相关的各种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和意义系统的塑造,同时对这些方面的深层含义和相关力量的实质意图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高原 《走向世界》2014,(29):60-63
如果问,哪个季节的青岛最迷人?那答案一定是盛夏。风光旖旎的海岸线、碧蓝透亮的海水,美丽的浮山湾畔,帆船与云影齐飞,充满帆船航海梦想的孩子们齐聚在这里,共同描绘着一幅干帆竞发的美景。同样,浮山湾畔的奥帆中心也因孩子们的到来显得热闹非凡,成为了孩子们尽情“翱翔”的天堂。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创造了扬帆起航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南极企鹅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将它作为南极的象征,当之无隗。企鹅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现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10,南极大陆沿岸及亚南极区的岛屿上者隋它们的踪迹。凡是登上南极陆地的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结队的企鹅。可以说,企鹅给南极洲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7.
刘万恒 《东北之窗》2012,(18):55-55
虽然已时隔近七年,可那遥远的南有冰雪世界却时常会在我的眼前浮现:漫天飞舞的雪花,呼啸而来的凛冽寒风,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的船只。冰面上憨态可掬的企鹅和胖乎乎的海豹……这些已经变得十分遥远而渺茫的场景,依然清晰,依然亲切。  相似文献   

8.
刘万恒 《东北之窗》2012,(18):54-54
艰辛与荣耀相伴,光荣和梦想同生,时隔两年后,再次回首这次南极远征,我们仍有太多的理由感到骄傲。仍有太多的理由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9.
南极这片质朴的土地,正被一些不受欢迎的物种侵袭。科学家在南极拔起的第一棵杂草是一株来自南美洲的非洲菊,也许是随风,也许是附着在小鸟的羽毛上搭了便车,也许是附着在了游客的衣服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造访南极,这株小草意味着南极即将面临着物种入侵之灾。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孩子     
这是在李汝建老师最近的博容里面发现的片子。 一共几十张,我细细地看下来,眼睛湿润了。 我曾经有的,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1.
在北半球的这个季节.正是艳阳高照酷暑难耐的夏日.而此刻在地球的最南端,却有一块冰雪纷飞的净土——南极。  相似文献   

12.
阴秀文  刘兵 《走向世界》2011,(21):52-54
当蓝色之声畅响齐鲁大地的时候,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步履日趋矫健。当"蓝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时,海洋生物产业扬起了蔚蓝色的风帆。当包容的济南"完美地邂逅"南极情怀时,开放的齐鲁大地向极地海洋生物发出了"蓝色邀请"……济南不靠海,但它却与蓝色经济"骨肉相连"。但是,当把南极与蓝色经济"拴"在一起的时候,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那儿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灌木,但那里却生长着一群地球上储存量最大、繁殖最成功的单种海洋生物——南极磷虾。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南极磷虾",将济南与南极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将这份情缘不断延续的则是吴延青与他的"科芮尔团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开始扩大。为此,韩国政府尝试发展地方增长极带动首都以外区域的发展:发展工业园区并逐渐增强其辐射功能,培育东南沿海的重化工主导产业,引导人口的合理分散。韩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其对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日重庆》2010,(4):30-31
2015年将基本建成西部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庆立足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开放路径,概括起来就是:"构建四大开放平台、打造四大贸易通道、优化三大引资板块、力推两大贸易".  相似文献   

15.
付实 《西部论丛》2006,(1):24-29
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的核心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开发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城市最密集、科技文化实力最强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区。总的来说,它具有八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曾庆铣 《今日重庆》2007,(7):104-105
任何民歌,都是一方水土的天籁之音,是某个地区世代生息繁衍的子民的心声.《黄杨扁担》就是重庆武陵山区秀山传唱的东南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17.
占中国国土面积近80%的中西部地区,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可谓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一大缺憾。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  相似文献   

18.
陕甘青藏经济圈的构建,使中国西部这一“富饶而贫困”的区域具有了“双龙头”优势:陕西作为该区域的“东龙头”,各种战略资源相对齐备,人力资源在西北更是首屈一指;西藏作为“西龙头”,将是我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并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将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后继保障;甘肃作为“龙腰”,不仅是四省区“北上南下”的枢纽,更重要的是其“东扩西进”的产业链条和商业步调,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全新的物流中心;青海作为“龙颈”,不仅可以与西藏结伴挖掘“世界屋脊”的资源优势,更是西藏北向发展必经的“跳板”。陕甘青藏各“部位”的比较优势组合起来,可使该区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条骁勇之“龙”。  相似文献   

19.
20.
向南的路     
自秦惠文王以“金牛”诈开剑门天险的大门之后,曾经在此经营数个世纪自给自足的古蜀国便从此消失,开明氏成为最后的蜀王。自此,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为后世诸多战争的避难所,也成为众多诸侯偏安的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