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台风灾害风险的特征,指出政府在应对台风灾害时的关键作用。在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应对台风灾害的现状及问题之后,以广东省为例,提出了设立由政府支持的台风灾害公共管理基金的初步构想,以期能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台风灾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目前对气候风险的研究以灾害的自然属性为主,而非受灾地区的气候敏感性。沿海城市是财富和人口的高度聚集地,判断城市各部门对台风的敏感性有助于沿海城市的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文章采用模糊灾度评价方法构建的气候敏感性指数,分析各指标对台风和风暴潮的敏感性响应灵敏程度,敏感指数越高的指标,赋予的权重越大。分析发现,在类似"黑格比"强度的台风侵袭下,珠海等四个沿海城市的气候脆弱性较大,各部门对台风和风暴潮气候风险的敏感性响应灵敏程度由高到低为:自然资源部门人口部门≥产业部门基础设施。建议将适应性研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协调好减缓和适应行动的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建设工作;加强人口管理工作,增强公众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又一热点问题。公共需求的扩张,公共产品的供应渠道不畅,地方政府为挤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贞债经营,导致政府性债务急剧膨胀,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隐患。本文从湖南的地方性债务入手,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原因及潜在风险,探讨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又一热点问题。公共需求的扩张,公共产品的供应渠道不畅,地方政府为挤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负债经营,导致政府性债务急剧膨胀,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隐患。  相似文献   

5.
台风作为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巨灾保险业大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台风巨灾债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验证1989—2011年广东省43次台风其损失金额均服从帕累托分布,每年发生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利用CAMP模型和现金流分析对广东省的台风灾害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台风灾害损失评价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台风灾害主要损失指标,利用对数线性组合模型计算台风灾害损失综合指数来评价台风灾害损失变化趋势,掌握了台风灾害损失随年际而呈现出波动形态规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广东台风危机管理现状,提出构建广东省台风灾害治理体系的三个要素,得出台风灾害治理体系是一个由政府支持并积极参与,同时利用社会资源,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又充分调动公众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内源式整合体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转型时期,社会公共危机频发.而我国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存在着预警机制不完善、协同应对不足等问题,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主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主体定位,探讨在救灾过程中各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比较适合国情的公共危机多元协同机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
度量、评估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度量和评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虽在可控范围内,但新增债务比率已超过预警线,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潜在债务风险。本文从分权体制和道德风险两个层面剖析了引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原因,梳理了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逻辑体系,从制度基础、事前审核把关、事中动态监控、事后反思改进等方面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的系统性风险,是各级政府和金融市场广大投资者必须共同应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地方政府债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介绍,并结合我国地方债信用评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探讨了我国地方债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投融资法律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在的风险日益累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定《政府投融资法》的法律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显性和隐性债务,债务风险突出,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管理理论发展缓慢且未成体系,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有益经验,从而有效化解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引起普遍关注。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曾扩大了地方政府融资的作用,地方政府的债务也随之增加,同时出现了一些融资不规范问题,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加大。为此,本文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在深入分析债务总量风险、结构风险和效率风险的基础上,从宏观制度安排、中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微观预警预测模型建立等三方面,提出了化解风险应该采取的方法。即将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结合,通过引入BOT、PPP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创新和民间资本利用的双赢,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公共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影响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来源,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公共危机管理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由于在法律、制度、技术和意识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缺乏效率和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些缺陷,本文尝试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呈膨胀趋势,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我国当前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地方债务状况,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暗藏风险;然后对地方债务进行风险指标测试,测算结果显示出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已处高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在分析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推断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为防患于未然,有效控制风险扩张,最后提出了有效控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短期举措.  相似文献   

16.
资本性公共产品受益跨期性和公共产品供给超前性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基础。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对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为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券侧重于为资本性公共产品建设筹措资金,通过设立偿债基金落实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的受益负担原则。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压力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公共投资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力匹配格局以及政府与市场公共投资边界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报告围绕"十一五"时期存量债务影响、公共投资需求、公共投资能力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末债务余额、债务率、偿债率等指标进行定量测算。文章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状况,从四种情形分别进行了测算:(1)经济增长视角下债务动态测试;(2)中央与地方支出格局调整债务压力测试;(3)政府与市场边界调整对债务压力测试;(4)养老保险缺口资金显性化债务压力测试。根据测算结果,"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虽然总体可控,但部分指标揭示出债务压力持续走高,形势不容乐观,有必要多管齐下、疏堵结合,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  相似文献   

18.
马骦 《发展研究》2013,(10):117-120
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同时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并存,这些都对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需正视我国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一场非典型传染性病毒肺炎在我国的多个省份集中爆发,许多省市深受影响,包括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这是一次对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出现,让疫情最初的爆发地点武汉市、湖北省政府以及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再次接受了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深刻教训与反思。现如今,危机的发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意外,或许会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因此,重视公共危机的管理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在可持续性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种常态化管理。虽然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疫情这次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法律制度不完善、危机意识缺乏、预警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地方政府在危机中应对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投资冲动是突破预算约束的内在动力,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硬性约束,由于公共项目预算的软约束,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很大。文章在对我国现行公共项目监管机制缺陷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厘清公共项目中的责任关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管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