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封闭性熟人社会中形成的道德约束、信息对称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与惩戒机制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互联网的普及下正不断失去效力,急需重塑一个与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信用约束机制。在金融科技繁荣发展的时代,数字信用体系的构建步入探索期,多元化与碎片化信用信息的整合、信用白户的信用评估与信息的共享都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现代农村信用约束机制的重塑也应紧抓金融科技的契机,在强化与传统信用约束机制衔接的基础上,线上线下多渠道弘扬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建立农村大数据征信与智能化信用评估体系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第三方力量完善监督机制,补全硬性约束机制、健全基于区块链的失信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信贷条件的重要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征信业信息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但对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并未作出明示,农户信用信息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一、农户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一)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一是数据缺乏共享性。农户信用档案因市场竞争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互享,且缺乏政府力量介入,金融机构拥有的农户信用信息仅限于本行信贷客户。二是数据收集难度大。农村城镇  相似文献   

3.
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是农村征信制度建立的基础,而信用信息产权的明确界定又是实现共享的前提,现行社会征信过程中,信用信息产权权属模糊、管理主体缺位,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本文明确提出了农户信用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目前产权归属现状,提出自己对农户信用信息界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其中"普惠"就是要面向大多数,让广大农户能够享受到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特别是融资服务.而"数字"则是要求这项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主要服务于农户的智能化信用信息服务机制.这种情况下,将农户的信用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建立以户为基本农村生产单位和数据单位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就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而这项工程的实施,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通过授权使用的方式实现各机构共享;二是由涉农金融机构作为采集的主体,独立进行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数据服务于本机构的业务拓展,不与其他机构共享.吉林省四平市在深入推进"首批全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试验区"创建过程中,对两种方式并没有进行选择性排斥,而是对两种方式都给予了支持和鼓励,通过实践对两种方式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农村信用体系是国家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是完善国家信用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大量物质、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和支持,更需要与之配套搞好技术、信用信息等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旺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影响了其它涉农金融机构的投放信心,信贷投放量日趋萎缩,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建设优良的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促进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实现农村信贷环境的良好循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形成社会合力,实现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共享,统一评定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协会、信用乡镇...  相似文献   

7.
推进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应从整体上构建起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实现机制,包括信用文化传导机制、信用信息商品化机制、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和区域信用奖惩机制。以保证信用体系协同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推进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应从整体上构建起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实现机制,包括信用文化传导机制、信用信息商品化机制、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和区域信用奖惩机制。以保证信用体系协同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农村征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信用环境能使农村经济长足有效发展。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仅是起步阶段,信用水平和信用意识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从研究农村征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找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并进行合理分析。为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提出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征信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农村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扩宽征信数据来源渠道,宣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出台相关配套的法律等建议,使农村尽快建成完善的征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用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对农村信用资源开展的信用创评活动,可以有效降低信用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以标准化的信用信息记录和非正式约束机制实现对担保机构的替代,促进了农村信贷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对农村信用资源开展的信用创评活动,可以有效降低信用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以标准化的信用信息记录和非正式约束机制实现对担保机构的替代,促进了农村信贷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大量物质、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和支持,更需要与之配套搞好技术、信用信息等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中,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农村信用信息发现、传播、发布效率更是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晋宁县是全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缺乏资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个人信用档案是金融机构为了掌握农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而为农户建立的个人比较全面的信用信息档案。在实际建档工作中,由于基层农信社人手少,农村人口流动性强,农户资产及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缓解金融排斥,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但不应实现全覆盖。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是通过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进而使其价格为弱势群体可负担,重点是降低弱势群体人格化信用信息搜集成本,搜寻更多的高信用服务对象。据此,论文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即以低成本、高准确性方式获得弱势群体人格化信用信息,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构建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发挥政府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与社会信用密切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基础。有效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改善金融生态,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国务院在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数字金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传统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贷款抵押物不足、信息严重不对称、信用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农村金融改革滞后等发展困境,农村数字金融则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数字金融也产生了数据质量、共享、安全等新的制约因素.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农村土地数据统计与核对工作、推进信息平台数据互通互联、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数据泄露风险监控机制,统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信用共同体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建立的信用共同体为例,介绍了信用共同体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加以分析,指出信用共同体的核心是声誉制度,其产生和发展源于我国制度不健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从长期看,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深刻影响着农民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发挥极大的赋能效应,在“三农”领域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进而推动实现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需要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和数字技能以弥合鸿沟;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来夯实基础;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最后要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助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韩家平 《征信》2021,39(5):1-8
信用监管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梳理信用监管提出的背景和演进过程,认为信用监管是指以现代社会治理和信用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以信息(数据)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分级分类和精准智能监管为手段,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协同共治制度.比较传统监管方式,提出信用监管的六大特点和五大实现路径,并对市场监管、海关、交通运输等信用监管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及其成效进行分析,指出信用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完善信用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货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货币的本质是由形式与功能组合形成的一般信用,并且通过货币体系实现信用的制度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货币是否会改变货币本质的问题,本文从货币形式、主权信用、中心化、金融稳定、普惠金融和货币管理等六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数字货币并未脱离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在本质上依然需要依托稳固的信用制度作为基础,但是其在信用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对货币发行、支付结算、金融稳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货币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在掌握数字货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完善货币制度和金融管理体系,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积极引导数字货币推动的良性货币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