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配给一直是计划经济时期金融资源行政分配的基本手段,计划行政目标决定了信贷资金的分配方式和构成,企业受信完全服从于计划分配体系的“贷款额度”。计划体系的瓦解和贷款额度的取消使人们认为信贷资源分配将体现市场化和竞争原则,使信贷市场走向均衡。而事实上市场条件下银行的商业化和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了新的信贷配给,对企业融资和信贷市场的均衡产生了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伍凤兰 《经济师》2006,(7):152-153
在信贷市场中,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中小企业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主要实施对象。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都会使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制约,成为其融资障碍。抵押担保、信贷承诺、信用评价与信息共享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3.
赵亮  沈坤荣  周菲 《金融评论》2021,13(2):12-30
影子银行是信贷配给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代偿性制度安排,治理影子银行风险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收紧.本文构建了一个引入"信贷配给强度"的DSGE模型,提出信贷配给强度是驱动影子规模变动的重要动因,金融监管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受信贷配给强度影响,治理信贷配给问题可以缓解金融监管与民营企业融资间的政策冲突,并在长期内实现影子银行的自我抑制."十四五"时期应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契机,探索纠正信贷配给的制度化政策框架;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搭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供给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4.
涉农经济组织的融资及信贷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财经科学》2007,(7):38-44
本文将利率、贷款抵押成本作为信用成本变量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竞争市场条件下综合信贷配给模型,重点研究涉农经济组织在不同信贷市场下的信贷配给.研究表明,涉农经济组织由于信用风险高而被排除在配给范围之外.这个结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涉农经济组织融资困难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5.
楚建德  牛旻昱 《生产力研究》2011,(3):190-191,202
文章在内生化企业规模和抵押品价值模型基础上对在激励相容和信贷配给条件下银行和贷款企业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抵押品价值过高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银行在信贷配给条件下通过抵押品价值限制许多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另一方面因为抵押品价值过高许多中小企业降低了对低风险项目的贷款意愿。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出现信贷配给现象。与一般性均衡下的供求相等不同,信贷配给性均衡状态下的需求大于供给。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并证明了信贷市场上配给性均衡的长期存在性。  相似文献   

7.
张茉  邢勇 《当代经济》2007,(17):168-169
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出现信贷配给现象.与一般性均衡下的供求相等不同,信贷配给性均衡状态下的需求大于供给.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并证明了信贷市场上配给性均衡的长期存在性.  相似文献   

8.
王珊 《经济论坛》2003,(24):77-77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专业银行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利润为经营目标,运作机制由计划机制转变为市场机制,银行与政府、企业的关系重新定位,都使我们的信贷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当前银行业的信贷配给问题,本文试做简单分析。一、信贷配给现状分析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实行信贷配给,部分地满足借款人信贷需求的一种均衡。目前中国的信贷配给,突出地体现在非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上,…  相似文献   

9.
民营中小企业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型信贷市场中很容易受到信贷歧视,商业银行对此类企业的"惜贷"乃至拒贷不仅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差强人意的融资地位,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计划金融体制对于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种种束缚作用以及在金融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严重不合理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垄断型信贷市场融资担保模型来分析市场垄断和利率管制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担保对于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此说明改革我国金融体制、开放信贷市场和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徐绪松  陆隽 《生产力研究》2006,96(2):231-234
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信号理论的博弈模型,用此模型分析了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到信贷配给的中小企业通过利用商业信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缺口,而且以此向银行发出有关自身风险的信号,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风险类别的识别与分类,进而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及信息共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端 《经济学家》2003,(1):120-122
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情况和银行放款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既包括信贷配给,又受到信贷歧视的影响。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使得中小企业面临信贷配给,而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的隐形担保则造成了信贷歧视。前者是信贷市场中客观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后者是体制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结果,只能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来解决。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面对的问题是信贷配给。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抵消逆向选择效应的抵押担保品,这既包括实物资产的抵押担保要求,又包括隐形附属担保—…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使信贷市场产生的逆向选择效应,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下信贷市场的效率状况,指出银行为弱化逆向选择效应而实行的信贷配给,使信贷市场产生不同于市场出清条件的均衡状态,即配给均衡,信贷配给均衡比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社会福利,但仍未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政府可制定适宜的信贷政策和干预措施,减小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政府补贴和担保制度、降低金融风险,提高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设计纳入抵押品价值、抵押清算交易成本、银行审查成本等因素的银行信贷决策模型,分析得出:由于借款企业产权不明晰、信贷利率受管制等,信贷抵押很难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容易形成混同均衡;较高的抵押清算成本降低了抵押品价值的信号作用。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非竞争性信贷市场信贷配给是银行理性行为的结果,这样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配给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向银行融资困难。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巧玲 《时代经贸》2012,(24):206-206,220
信息不对称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失衡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有效供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供求不平衡。银行为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常常将科技型中小企业配给出信贷市场。运用不完全信息关系型融资模型表明,关系型融资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放松利率和抵押品甄别机制对企业的信贷约束,扩大信贷量,实现银行的帕累托改进,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信息不对称下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1、信息不对称下的利率风险。在信贷市场中,银行和企业在投资风险方面信息是不对称的。借贷市场上有很多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而银行对于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不了解,或者是去了解所花的成本太高而无法了解,这时银行就只能根据市场上平均风险状况决定贷款利率。那些低风险的企业由于利率高于预期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都是高风险企  相似文献   

16.
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大的交易费用与违约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通常成为信贷配给的主要对象从而陷入所谓的融资困境;而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困境.而开发性金融将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作为信贷约束条件,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谋求构筑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从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利率和抵押要求等),促使金融交易顺利进行并推动经济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用基础,从而形成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金融供应链为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信贷配给技术提供了机遇。本文从供应链关系结构中企业融资改进的机会分析入手,剖析了金融供应链下银行内生性改进信贷配给行为的条件,提出金融供应链之所以为银行改善信贷配给提供了一种创新渠道,是因为其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存在隐含担保,并从理论机理与实践经验两方面验证了银行信贷配给改进的实施机会。  相似文献   

18.
均衡信贷配给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摩擦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个人在现行利率条件下获得的贷款数额低于他所希望获得的数额;二是在相同的借款人中,一些人获得贷款,而另一些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不能获得贷款(Keeton,1979)。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家对信贷配给的讨论是在完全信息假设下进行的,因而信贷配给要么被解释为由外生冲击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要么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如政府对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和利率管制政策等)。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不对称信息范式被引入信贷市场分析,大量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政府干预,由于借款人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可以是一种与贷款人理性行为相一致的长期均衡现象。西方学者对均衡信贷配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信贷配给产生的微观基础、均衡信贷配给的宏观经济含义以及这两方面的实证证据。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对均衡信贷配给研究做一个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9.
传统金融模式无法根治信息不对称,因此不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金融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本文基于信息生产能力视角对信贷配给问题展开理论分析,修正了经典S-W模型的“技术给定”假设,认为金融机构具备信息生产能力、能够区别不同风险水平的借款人,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金融机构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其最优贷款利率越高、预期收益越高。随后,将数字金融因素纳入修正的S-W模型,进一步证明了金融机构在使用数字金融技术后,贷款供给量会随着最优贷款利率的提高而增加,从而缓解因逆向选择而导致的小微企业信贷配给问题。本研究为数字金融的普惠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提供了一个解释,并深化了信贷配给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银行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过程中面临着无形资产价值维护成本高、处置变现难的双重约束。本文基于信贷配给理论,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抵押贷款行为的比较分析,推演出在经营风险无差异条件下导致信贷配给的制约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提出综合质押和差异化利率能有效避免信贷配给问题,促使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最后,在综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