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2.
3.
文章对我国30个省会城市2003—2011年五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呈负效应,政府规模、知识溢出、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的影响不相一致,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集聚也开始在服务业中出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其他服务业而言集聚效应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明显。那么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是否充分发挥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呢?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接着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角度,利用就业人员区位商对2003~2009年浙江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进行测度分析,得出浙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笔者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之间贸易的深入发展,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聚日益增长。本文以广州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下游制造业的集聚进行了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其结论认为:在理论上控制生产性服务业与下游制造业集聚的参数主要有中间服务与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和二者的边际产品以及中间服务的供应价格等;由于现阶段中国的生产性服务在城市之间的贸易程度尚较低,因此它们和制造业中的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既有集聚式分布又存在分散式布局模式,现代中国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下游企业的区位主要以集聚式布局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7—201 2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和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北部地区为哈尔滨-长春核心,以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为沈阳-大连核心,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金融业集聚程度较小,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大,其他产业集聚程度适中;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西方学者对服务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到7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从集聚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探索。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和机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模式与演化以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论。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角度,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起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途径减少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相对于水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很强的正环境外部性,能够减少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研发基地和海港、空港、交通和物流中心的同时,不仅使制造业产生了集聚效应,更催生了生产性服务业一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及其扩散效应、物流集聚的经济效应和城市化集聚效应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借鉴产业集聚的度量指标和模型,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正逐渐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地区层面动态集聚与局部扩散并存,而行业层面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由相对不均衡向相对均衡转变的态势。同时,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尚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专业化分工不足、行业发展层次较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及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主要从加快促进与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创新体系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2000-2011年的对数—线性模型,从空间分层和行业分类两个角度对我国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1)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大型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3)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且适当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将是中等城市吸纳新一代劳动力的主力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能有效解决中等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FDI(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大地区各省市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在考察了我国FDI省际间时间、规模分布差异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FDI地区集聚化的原因:在FDI的流向选择过程中,也会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和高成本,采用"跟进策略"是外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选择效应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机理。其次,依托于中国微观数据,采用多元倾向得分匹配和"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估计方法,定量测度了上述两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集聚效应、选择效应缩小企业内部性别工资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外资进入、经济开放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内性别工资差距缩减作用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本文研究有助于指导企业区位选址决策,为国家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提供参考,为缩小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的关键。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全国280个地级市2005—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一路”沿线中国节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集聚方式异质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节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借助古代丝绸之路构建工具变量处理潜在内生性问题并使用其他反事实检验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力资本这三种渠道显著提高了沿线节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节点城市显著存在而在中部地区节点城市不显著;“一带一路”倡议对东部和西部地区节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源性集聚有积极影响,内源性集聚受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选取国内22个省、市2005~200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具有地域不均衡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差异在2005~2009年间呈波动型变化,集聚差异总体较大;(3)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适宜性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