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图  段万春 《中国市场》2010,(49):195-196,220
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国家经济法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现代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容易产生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问题。目前我国表现出典型的二元经济性,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工农业协同发展是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测算云南二元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探索了二元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关系,对以发展非公经济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描绘了一个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通过对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回顾中国二元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为了促进二元经济一元化而采取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忽视了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加以剖析,提出了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季丽 《商场现代化》2006,(31):263-264
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含义、城乡二元济结构的危害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据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型,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工农关系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最早提出二元经济模型的是刘易斯,自从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模型提出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被广泛运用了,经济文献中又出现了对模型的很多种分析发展。本文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着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工业与农业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己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工农业关系,以及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而必须面对和解决重大问题。本文以发展经济学有关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探讨工农业发展如何协调运行,为促进工农关系的协调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据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型,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工农关系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最早提出二元经济模型的是刘易斯,自从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模型提出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被广泛运用了,经济文献中又出现了对模型的很多种分析发展.本文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着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郝丹炀 《商》2015,(3):64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分工差异不同,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城市经济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组织和经济差异,现代化经济体的发展必须经过城乡结构转换的道路,削弱城乡结构中的二元性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城市化作为城乡结构转换的根本方法,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根据2010年中国科学院发表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我国城市化率已首次突破50%,但同我国其他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样,城市化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地区性差异等问题,我国的城市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我国城乡结构问题说开去,浅析了中国国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等问题,对具体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年轻内陆直辖市,经济二元结构突出.本文探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指标评价体系,据此对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软化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经济与城乡二元金融并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然而有关两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却主要被隐含在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之中。因此,在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描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二元金融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金融因素引入到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中,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转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较为严重;中国城乡二元金融具有"自我强化特征";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二元金融呈反向变动关系,并且二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性两极分化。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特征和区域非均衡发展,这一结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秦海林  门明 《财贸研究》2012,23(2):15-24
在一个引入FDI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可以证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由包含FDI在内的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动和两大部门的技术差距所造成的,因此,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只要优化投资结构和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就可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这可以为基于中国数据的面板协整检验所证实,且其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实证检验结果还显示,固定资产投资、FDI和劳动力流动均会改善二元经济结构,而对外贸易则会发挥相反的作用。就区域差异来看,变量调整会恶化发达省份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改善发展中省份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为在区域间和城乡间优化投资结构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在二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民正经历着"农民—农民工—市民"的发展方向。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分析农民工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放在突出位置。这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文章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基于当前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来讲,二元经济结构是不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的,所以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而推动城镇化目标得以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发挥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显著,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当中,贫困地区的农妇女的转移就业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乡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农业是弱势产业,在我国,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不给予支持,那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很难改变,甚至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古典经济理论中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过大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在分工水平提高和分工组织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而这表明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下金融:发展现状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经济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伴随经济的二元性,正规金融体系和地下金融体系的二元分化也就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地下金融业出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势头,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在考察中国地下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其成因及影响,而后提出中国应对地下金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将经济结构进行转换使二元经济实现一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经济规模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对立分割,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不足,农业自身发展能力偏弱等方面的原因延缓了二元结构的转换过程,因此可通过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等途径来消除削弱对立分割的状况,以实现二元结构的一元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