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要我安全”意味着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组织的要求,是“他律”,是外因;“我要安全”是“自律”,是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是自我防护,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我安全”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我要安全”,进而确保人人安全、企业安全、社会和谐安全。从“要我安全”出发去抓安全是被动的,是对立的,这样将产生一种监督与被监督、违章与抓违章的“警察抓小偷”局面,不利于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从他律向自律转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安全工作才有真正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伦敦被捕记     
一个夏日的清晨,我忽然被一阵敲门声吵醒。于是,披上外衣,睡眼惺松地打开了门,一位高大、英俊的英国警察站在我的面前。“请问,LinCheng小姐是否住在这里?”“是的,我就是。”“对不起小姐,Youareunderarrest你被捕了)!,,什么,我被捕了?为什么我被捕了?“我是警察斯蒂文,”说着,他将带有警方标志的蓝色证章递到我面前,“请您马上随我到警察局。”他的态度十分温和,甚至嘴边还挂着淡淡的笑意,语调却是坚定、不容怀疑。“请问先生,我犯了什么罪?”“到警察局你就会清楚了。”看来,我真的被捕了,那时我唯一的想法是…  相似文献   

3.
鄂州供电公司的“星光大道”很“火”。 到底有多火?简单地说,它在公司内部的火,不亚于央视星光大道在全国的火。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星光大道”在鄂州供电公司员工心中的地位。几位同事工间聊天,有人“自我吹嘘”:“你说我能不能上星光大道?”另外一人说:“我觉得我才够格呢。”“你不信我能上?我明天就去问小孟。”  相似文献   

4.
“文员”     
深圳一家报纸的文艺副刊在发表作品时,都要在作者的姓名之后标注其职业与居住地。近期,该报采用了我的一篇散文,为我的职业标了“公司文员”字样。在投稿时,我写明了自己的工作部门是“办公室”,编辑就此给我“定为”。我认为“文员”之称呼,对我的职业与身份作出了...  相似文献   

5.
胡杨 《现代班组》2009,(7):38-39
孙福权(辽宁省某国企职工):什么叫职场夹生饭啊?听到这个新词,我直发蒙。经高人一点拨,我才明白:所谓职场“夹生饭”,就让我聊聊职场里“吃软饭”和“吃硬饭”的。“吃软饭”这词儿我听过,可这“吃硬饭”的却是头一回听说,不过咱也没笨到姥姥家,既然这“吃软饭”是男靠女,那“吃硬饭”就是女靠男呗。高人很高兴,用赵本山的经典台词表扬了我一下:“不错啊,都会抢答了!”  相似文献   

6.
“老韦,我最近好烦,好烦!不知原由的烦!你为什么不烦?!”不时有朋友打这样的电话给我,却很少接到“老韦,我最近好开心、好开心哟!”的电话。每接到这种“烦心”电话,我那原来很烦乱的心情却一下子平静下来,我只能问他:“你告诉我吧,有什么人不烦,我想跟他取取经。”有朋友说:我  相似文献   

7.
月下独行     
我不想独自在一轮朗月下散步,心里缺少了“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浪漫豪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淡淡氛围更切我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刻     
走在前面一个推销员因为丢了饭碗而怨天尤人。朋友问他道:“你是不是推销不力?”“不,”他答道,“我逢人便说:我公司的产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你推销什么东西?”“手表。”我第二季度来上班一位求职者问人事经理:“我的工资是多少?”“开始每月2800马克,一个季度后是3500马克。”“那好,我第二个季度来上班。”他不在此做工某经理想出奇不意地下去检查工作,他走进属下一间仓库,一眼看见有个年轻人正懒洋洋地斜靠着包装箱不干活。“你拿多少工钱?”经理愠怒地问。“每周100块。”经理掏出100元交给他:“滚吧!”年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被称作一张“网”真的是很妙,它不是像刀剑那样的工具,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笼罩。上次我说“没人懂得互联网”,这次又说“人人都懂互联网”,倒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想说我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心态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就像我们问一位音乐家:“你懂音乐吗?”我想有时候他会说“我不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他认为音乐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他则会说“我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我不懂音乐凭什么以音乐为职业”。  相似文献   

10.
走访李秀琴,我先后3次到生产技术部,却未见其人。或许是看到我“执著”依然,她的同事友善地示意了一个李秀琴每天工作“路线图”。就这样,我上“十米”、到“零米”,去“集控”,在几乎要走到筋疲力尽的时候,终于在“二单元”现场找到了她。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正> 彼得想逃学,就给老师挂了个电话: “彼得生病了,他今天上不了学啦。” “你是谁?”老师在电话里问道。 “我——我是查尔斯。” “那么,查尔斯是谁?” “他是我爸爸!”彼得说。  相似文献   

12.
金凯 《汽车与社会》2011,(17):23-24
“我想和熊猫拍张照片”,“我喜欢听老虎的吼叫”。“我不知道长颈鹿有多高”,这是杭州儿童福利院儿童的梦想,5月26日终于在杭州动物园实现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业》2004,(1):19-20
2003年,周围人与我谈论最多的就是“直供”.因为对“直供”的不断关注,我与“直供”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事先声明,我绝对是个正派女子,但我也不回避,生活中我确实坐拥“老公”与“情人”。  相似文献   

15.
某企业日前对“不知”干部动了真格,特别对企业管理中常说“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不是我的”“不归我管”的“五不”干部说“不”,一经发现兜底子、曝光。笔者认为,这种“不知”也是过的做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肖恒 《现代班组》2009,(4):23-23
“两会”关注的焦点很多,解决的议案也不少,节能减排成为“两台”代表议题之一。如何实现班组“节能减排”的落实?班组增效是关键。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班组员工以“三抓”的行动投入“节约社会”建设中,用行动的誓言唱响“节约我参与、节能我动手、域排我关注”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笔者所在单位通过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四风”、优质服务、习惯性违章、基层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明确“为了谁”,  相似文献   

18.
蓝风 《玩具世界》2007,(4):57-58
几天前,我与好朋友小敏去给她小女儿买玩具,在一家玩具店里发现一个专柜,上面写着“老玩具”,很是好奇,于是驻足不前,看起了老玩具来。里面有一小盒弹珠深深的吸引着我,引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当即忍不住跟销售人员说:“我要买这个。”朋友扯着我的衣袖跟我说:“我女儿不玩这个的啊。”我笑着跟她说:“可是我玩啊。”朋友很是疑惑,于是我就跟她讲起了有关我与弹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本人是个标准的“车盲”,对车一窍不通。所以也就省却了许多有车者的麻烦,心倒也踏实。车只是代步工具,需要时有车就行。公事坐公车,私事坐出租车,没有急事就坐公共汽车。在北京有“面的”的时候,我是他们的常客,碰上“的哥”看我眼熟,上车就问:“哟!李先生,您怎么还打面的呀?!”我说:“兄弟,我不但打面的,我还吃炸酱面呢!”他们听完后哈哈一乐,甩给我一句“真说不过您这张嘴”。其实,不是我能说,是我说实话。也许说出来您不信,我连自行车都不会骑,不是我不想学,而是学会了,不敢骑,有心理负担。提起学车,说来话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炭工业》2004,(4):69-69
买菜的启示一位老板诉苦说,他的公司管理极为不善。我应约而往,到公司上下走动了一回,心中便有了底。我问这位老板:“你到菜市场去买过菜吗?”他愣了二下,答道:“是的。”我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人总是习惯于缺斤少两呢?”他回答:“是的,是这样。”“那么,买菜人是否也习惯于讨价还价呢?”“是的。”他回答。“那么,”我笑着提醒他,“你是否也习惯于用买菜的方式来购买职工的生产力呢?”他吃了一惊,瞪大眼睛望着我。最后,我总结说:“一方面是你在工资单上跟职工动脑筋,另一方面是职工在工作效率或工作质量上跟你缺斤少两——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