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交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是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关注了一项综合考虑了需求侧与供给侧因素的整合性交通治理政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利用该政策试点这一准实验,探究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碳排放的因果关系。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低碳交通建设使得碳排放下降1.9%,相当于每年减少大约36.7万吨标准煤。机制分析表明,减排的路径包括交通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以及公共交通对私人出行的替代作用;同时,低碳交通方式的供给以及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模式的衔接关系有助于充分发挥交通部门的减排潜力。本文建议,低碳交通政策应考虑供需因素协同,基于全局视角设计与落实政策。  相似文献   

2.
公路运输能源耗损居交通能源损耗的首位,公路运输碳排放途径较多,主要为化石能源的损耗,在损耗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排放量有持续增长趋势。文章尝试提出以土地使用规划的手法来创造低碳运输环境,同时说明如何结合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策略,引导运输系统朝向节能减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区域要求和全民共识。能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所有碳排放路径中居于首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低碳转型,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低碳转型为例,通过分析其能源消费现状及低碳能源开发现状,探讨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对于长株潭城市群低碳转型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魅力中国》2011,(2):88-88
本文以低碳交通发展模型计算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经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和折合的计算方式,选出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0年至2009年贵阳市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显逐年递增的趋势;贵阳市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占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76%,公共交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5.
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高速度发展时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决定了我区化石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然而,能源基础、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会深刻影响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质量,并对碳排放总量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我区沿袭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重压.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低碳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出现"以油气替代煤炭,以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趋势。从我省看,这种积极替代趋势也比较明显。特别是非化石能源,在能耗总量中比重不断提高。作为全国能耗大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选项,对提高我省节能环保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京津冀未来的主导优势产业,并根据这些产业的低碳程度,构建出京津冀产业低碳化的模型,得出京津冀产业的改造、鼓励、提升和淘汰等低碳升级路径,最后归纳出能源替代、产业替代、节能减排、固碳技术等低碳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高速度发展时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决定了我区化石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然而,能源基础、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会深刻影响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质量,并对碳排放总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地区碳排放进行合理测算,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基础。本文从化石能源燃烧、工业生产和固体废弃物焚烧三个方面分析碳排放来源,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贵州省碳排放量,明确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来源的碳排放量占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固体废弃物焚烧的碳排放量较少,但其比重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逐年增加;贵州省碳排放量近年来总体呈降低趋势,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仍是贵州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山西等能源大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此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压力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能源大省面一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对其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以期为其他能源大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是提高低碳能源消费的比重。中央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相信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政府会给各省市明确的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姜玉 《港口经济》2010,(10):57-58
笔者结合大连港引航站工作实际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引航员的交通流程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目的。引航站在由传统模式(拖轮)到新时代(交通艇)接送引航员的交通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引航员交通模式进行梳理,发现在接送站点的选择、陆地和海上交通工具的搭配使用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增进合作,加强管理,统筹考虑,改变原有模式和习惯做法,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就可以从管理上出效益,同时也顺应了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物流活动的能源投入和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实施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意义重大。区域物流的碳排放源主要集中于"点"和"线"两个方面,目前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尚存在协调难度大、动力不足、成效不明显和技术支持缺乏等诸多难题,需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作用、找准节能减排的切入点和重点,并转变区域物流发展模式,从寻找合适的碳排放统计方法、出台更多鼓励性减排政策、"点线"结合减少碳排放和构建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服务平台入手,促进区域物流和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交通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预测不同情景下广东省2020年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分析不同政策选择对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梳理出广东省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既定目标。但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导致CO2排放总量同步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油气资源自给度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困难;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局限,只能作为化石能源有限的补充,这种能源利用现状制约着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实现低碳发展,必须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生活和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其中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文章简要分析了目前北京市能源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优化北京市调整能源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浩  陈民恳 《宁波经济》2015,(3):30-33,37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在25个大中城市中低碳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加快产业和能源低碳化发展成为关键性问题。在结构调整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加快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激发市场主体节能降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的重点,是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化石能源高消耗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问题,要从经济社会的全过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樊轶侠  王正早 《改革》2024,(3):63-74
数字技术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为持续释放消费红利和促进消费领域节能降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品生产低碳化、物流运输低碳化、能源资源使用低碳化赋能供给侧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推动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形成、强化消费降碳感知等促进需求侧低碳转型。同时,数字技术通过促进市场交易过程低碳化,助力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实施,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机耦合和协同降碳。然而,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低碳消费仍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物流行业低碳转型缺乏顶层设计,低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下沉市场低碳消费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碳普惠机制尚未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公众低碳消费观念与行为能力不强。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低碳消费应从如下方面发力:加快低碳消费相关制度和认证体系建设,促进数字化交通出行、数字消费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碳金融产品等市场化激励新举措,加快全社会低碳消费理念与氛围形成。  相似文献   

20.
浙江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总量驱动作用最大,技术因素对碳排放总量也有较大影响,财富效应对碳排放总量有一定驱动作用但相对较小。未来浙江碳减排应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城镇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推进浙江省碳排放基本特征浙江自2005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显示,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